【ITBEAR】近期,武汉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的扩展运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关于机器与人类工作争夺的热议。中山大学副教授许怡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走访了多方相关人员,探讨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实际运营反响、司机生计影响以及AI技术对人类劳动力的潜在冲击。
对于无人驾驶出租车取代传统出租车的速度,许怡表示,这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还受到政策导向的显著影响。她预计,在政策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无人出租车可能在未来2-3年内在大城市推广。
关于无人驾驶的安全性,许怡指出,无人车企在研发时已将安全性放在首位,她个人在乘坐时并未感到担忧。同时,她也观察到无人驾驶系统的一些安全设置,如避让和突然刹车,这些操作可能导致无人驾驶车辆行驶速度不如人类司机快。
许怡在武汉的调研中,深入了解了无人出租车对巡游出租车和网络预约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她指出,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将对这些司机的生计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全职网约车司机和过渡性网约车司机。
在探讨技术进步是否会淘汰人类劳动力时,许怡强调不能笼统讨论,而应区分具体的技术进步。她提到,一些主流技术如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正朝着“无人化”趋势发展,这可能导致大量劳动力失业。同时,她也指出,历史上的技术进步,如汽车和电力的出现,曾促进了劳动者技能的增长。
许怡还引用了牛津大学学者的研究,指出约有47%的工作岗位可能被计算机和机器取代。她进一步提到,在ChatGPT等AI技术推出后,一些创意类和情感类工作也面临被取代的风险。
对于技术进步是否会导致社会整体就业下降的问题,许怡再次强调要区分具体的技术进步。她认为,应倡导对全社会、全人类都有益的技术进步,而不是仅帮助雇主降低用人成本的技术。
在探讨人类劳动力的未来时,许怡提到了“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并指出发展怎样的技术其实是一种社会选择。她以德国放弃“无人化工厂”技术路线和欧洲工会团结科学家设计偏向于劳动的技术为例,说明技术在设计之初就存在偏向性。
最后,许怡谈到了历史借鉴的问题。她表示,虽然历史有很多可借鉴的部分,但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她引用了“未来学家”马丁·福特的话,强调智能机器对人类工作的影响不能仅从历史中学习,而需要由未来的技术本质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