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日,在北京举行的“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一语中的,指出学生厌学并非因为学习负担重,而是由于学习过程枯燥且缺乏意义。这一观点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当前,尽管教育部门和各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付出了诸多努力,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导致学生难以在课堂上找到真正吸引他们的内容。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往往变化不足,挑战性和成就感缺失,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减退。
对此,iEnglish未来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杨光提出了解决之道,即打破理论与应用的隔阂,紧密结合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热情。
杨光强调,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例如,借助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学生打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iEnglish智能英语学习解决方案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它集成了近25000册英文原版书籍,通过书籍、视听、动画等多种形式,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该方案还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用户的学习行为优化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推送,使学习更加贴合个人兴趣和水平。
杨光还指出,为学生提供挑战与成长的机会同样重要。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挑战性和自主性。因此,教育者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例如,在英语学习中,可以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材料,遵循“i+1”的学习理念,即在学生现有水平上略加难度,实现知识的循序渐进。
最后,杨光提到,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实现自我价值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下,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和成就感。为此,教育者应积极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并发现并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支持。
要解决学生厌学问题,需从多方面入手,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让教育回归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