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历史性时刻,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标志着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华丽转身。
回顾发展历程,从产量1万辆到100万辆,我国用了六年时间。而随后的又一个六年,则见证了从百万到千万的飞跃。这一显著的增长速度,离不开全国各大制造版图的共同贡献。
特别是近年来,新能源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各大城市纷纷将整车制造及上下游产业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一场关于新能源汽车之城的“争夺战”在全国范围内愈演愈烈。
西安,作为这场争夺战中的佼佼者,今年1至10月,比亚迪在西安高新区的汽车产量达到了85.2万辆,其中10月单月产量更是高达11.2万辆。前三季度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同比增长6%。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贤园零部件一期及二期项目的陆续建成,为比亚迪整车产能的释放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西安的逆袭只是全国汽车产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当前市场格局下,新能源热度持续攀升,老牌车企的话语权逐渐减弱。各省市的汽车产量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以今年1至9月的数据为例,广东凭借千家以上的产业链规模,以378.07万辆的整车生产量,稳居汽车强省地位。安徽和重庆紧随其后,前者新能源汽车产量比重不断上升,后者则凭借智能网联技术的成熟和中高端品牌的推出,实现了新能源车产、销两方面的双重突破。江苏则依靠强大的零部件配套能力,形成了显著的产业上下游集聚效应。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谁将成为下一个“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备受关注。近年来,合肥凭借对蔚来的成功投资,逐步扩大了汽车朋友圈。截至今年10月21日,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突破100万辆,预计全年将突破130万辆。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同期上海和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量。
深圳则是另一座不容忽视的城市。2023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异军突起,全年整车生产量超过173万辆,增速实现翻倍,成功登上“第一城”宝座。深圳已集聚了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半导体等核心技术领域的产业链企业,并在过去三年实现了产量的“三级跳”。
然而,总产量比拼的背后,实则是汽车相关产业链布局的全维度比拼。西安要想在汽车产业中保持优势地位,就需要持续开展全链条的升级与深化,根据自身制造业特点扬长避短,让新搭建的产业链体系更加本土化、特色化。同时,还需要摆脱对单一企业的高度依赖,积极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加强人才培养和政策扶持力度,为产业的长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