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引领着动力电池领域步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据最新数据揭示,2024年11月,中国新能源车的年产销量已成功跨越1000万辆大关,彰显了惊人的增长动力。然而,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也伴随着动力电池报废量的逐年攀升,如何有效处理这些废旧电池,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份由知名汽车品牌发布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产业报告(2024版)》显示,2023年,国内回收的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达到了62.3万吨,并预测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激增至120万吨,2030年更是可能达到600万吨的惊人规模。这一系列数据,无疑预示着动力电池退役大潮的汹涌而至。
面对如此庞大的退役动力电池数量,相关企业如何破解回收难题,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动力电池的再利用方式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种。当电池性能衰减至80%以下,虽不再适合作为汽车的动力源,但仍有二次利用的价值。某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负责人孙杉指出,对于电量保持在50%至80%之间的电池,可以通过梯次利用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应急电源、储能设备等,继续发挥效用。而当电量降至40%以下时,则需要进行拆解、破碎等处理,提取其中的有用元素,供给上游电池生产企业,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同时,行业内部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一方面,通过完善电池溯源管理,实现电池状态的实时信息共享;另一方面,推广车电分离和换电模式,通过统一的充电、维护和保养,延长电池生命周期,提高回收利用价值。然而,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作为新兴产业,仍面临着技术加速进步与新产业发展阵痛的双重考验。市场上回收机构数量庞大,但其中不乏不规范的小作坊,这些机构不仅专业能力不足,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浪费资源。
为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国家已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对企业选址、溯源管理、节能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不仅在技术上进行攻关,还要带头做有利于行业进步、可持续发展的事情。孙杉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家被列入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头部企业应有行业担当,推动生产、制造、运输、交付等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