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Kimi能否跳出技术与商业的双重迷雾?

时间:2024-11-25 18:15:32来源:ITBEAR编辑:瑞雪

Kimi创始人杨植麟近期动作频频,试图通过一系列技术发布和战略调整,挽回公司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这位曾经的科技新星,如今正深陷仲裁风波,但他并未选择沉默,而是选择以行动回应。

11月16日,杨植麟亲自站台,发布了一款名为k0-math的数学模型,声称其性能可与OpenAI的o1系列相媲美,并主打深入思考功能。在这场发布会上,他化身为技术讲解者,全面展示了k0-math的各项能力。近两个月来,Kimi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性能和产品力都在快速提升。

杨植麟此举意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Kimi在技术上仍处于领先地位。而他背后想要暗示的,或许是希望获得资本的持续青睐。从资本层面来看,Kimi的牌桌上已经聚集了多家大厂的身影。

今年3月,Kimi凭借出色的长文本能力迅速出圈,访问量月环比增长率高达321.58%,一度因访问量过大而宕机。然而,巅峰并未持续太久。4月,传出杨植麟套现4000万美金的消息,虽然公司随后极力辟谣,但Kimi与资本的纠葛似乎已初见端倪。5月,阿里财报披露,向月之暗面投资约8亿美元,获得36%的股权。8月,腾讯入局,助力Kimi完成b轮融资。

光环之下,杨植麟并不缺钱,但光鲜背后的纷争却愈演愈烈。10月,Kimi因20天烧钱1个亿登上热搜,被指责没有追求技术突破,只一心想做用户增长。随后,大厂加持下的估值飙升,又引发了创始人团队的仲裁风波,Kimi和杨植麟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业务层面上,杨植麟也做出了重大调整。他砍掉了多元发展的战略,从多产品回归Kimi,并承认这是近年来最大的教训。他表示,砍业务本质上也是在控制人数,保持卡和人的比例最高,认为这是非常关键的。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行业和错综复杂的资本局面下,杨植麟似乎仍然力不从心。行业路线摇摆、股权纷争、管理问题、资本博弈,都在影响着公司的发展。言必称AGI的创始人们,也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不断挣扎。

进入2024年,AI赛道开始走向分化。英伟达不断刷新新高,大厂盈利开始兑现,但一大批曾经风光无限的AI创业公司却陷入了危机。Stability AI、Afiniti、Forward health等曾经的明星企业,都纷纷陷入了商业化困境。

Kimi也未能幸免。尽管进行了多重商业化尝试,如推出打赏功能、浏览器插件、企业级API等,但短期内难以支撑企业的发展。造血能力不足的Kimi开始寻求增长,花大笔预算进行广告宣传,试图提升月活和留存率。

然而,商业化与增长的不及预期,持续困扰着Kimi。仲裁风波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资本市场对这家公司的焦虑。有行业人士猜测,大厂的先后入局,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创始人试图制衡股东的策略,这也意味着Kimi近一年来的发展难以达到预期。

Kimi与杨植麟的困境,让人不禁想起了多年前的ofo和戴威。同样是顶尖名校的创业新星,同样是热门赛道的快速崛起,同样是大厂资本的权力博弈。Kimi是否会成为下一个ofo式的大厂弃子?目前尚难定论。

从技术路线来看,国内的AI大模型企业之间的差距正在被拉近。以Kimi最引以为傲的长文本能力为例,阿里、360、百度等大厂都已纷纷推出了类似功能。而Kimi的探索版和k0-math都处于测试状态,难以大规模应用。技术没有关键性突破,等待Kimi的必然是更为激烈的效率之争。

商业化诉求在今后很可能成为Kimi寻求突破的主要方向。但杨植麟是否擅长商业化效率管理?从目前的报道来看,他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方向的重要性,并在努力调整。然而,除了技术没有突出特点之外,Kimi与当年ofo类似的是,大厂作为资方,自身也有相关业务,存在竞争关系。这使得Kimi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陷入到变形之中。

杨植麟必须回答一个难题:如何在技术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点?他能否打好一场大模型的产品战?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Kimi的未来。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