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迈的晨曦中,简站在街头,向我透露了她即将回归职场的决定。25岁的她,来自云南,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因为资金短缺而中断旅行,选择回国找工作、攒钱,再出发。简在清迈停留的时间格外长,她好奇其他年轻人如何在旅途中维持生计。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生存总是优先于梦想,旅行只是生活的调味品。然而,在数字时代,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数字游民,正在悄然兴起。他们跨越国界,以网络为工具,在全球各地寻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清迈,这座背靠泰国最高峰因他农山的古城,成为了数字游民的聚集地。在这里,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和自由逻辑。佐伊,一个00后的深圳女孩,是我在清迈数字游民社区遇到的最年轻成员。她大学毕业后就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与朋友们在大理、深圳、清迈、巴厘岛等地旅行工作。佐伊的职业生涯一开始就踏入了数位游牧生活,这与许多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深,在东南亚重建生活的目标截然不同。
然而,数字游民的生活并非总是如诗如画。在清迈,尽管消费较低,但仍有游民因甲方拖欠工资而陷入困境,不得不靠借贷度日。对于大多数数字游民来说,他乡并非乌托邦,而是对循规蹈矩生活的逃避。他们中有人厌倦了城市的快节奏和物质至上,有人则迷失在咖啡与自由的迷雾中。
俊安,一个年过三十的音乐老师,从大理搬到清迈,从事身心灵工作。他的生活看似自由,实则也面临着挑战。他带领学员在旷野中体验灵性,但这种体验并非人人都能负担得起,每次课程费用高达万元。俊安的生活事业在清迈物价低廉的环境中逐渐好转,但并非所有数字游民都能如此幸运。
简在清迈的日子里,精打细算每一笔开销,寻找代购机会,询问赚钱渠道。而阿莲,一个从国内互联网大厂裸辞的女孩,通过自学Web 3开发,成功转型为数字游民。在清迈的泳池旁、落地窗下,游民们埋头苦干,氛围紧张而安静,仿佛回到了大学图书馆的考研自习室。
清迈的数字游民社区中,既有东亚人的深沉与故事感,也有西方人的松弛与自由。法国小哥威廉拿着失业保险金,在新马泰游荡;澳大利亚朋克小哥每年工作两三个月,便骑着摩托环游东南亚;新西兰姑娘无需担心养老问题,即便从未工作也能领取养老金。不同文化阶层的数字游民在清迈找到了各自的旷野与轨道。
小夏,一个曾经的银行柜员,选择成为数字游民后,工作与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从事跨境电商,逐渐脱离初级岗位,接手跨境项目,并兼任远程工作。金钱与时间的自由让她在数字游民社区中游荡,最终却决定回国工作,追求更高的职业发展。
数字游民社区的主理人紫姀,对社区成员的来去并不在意。她认为社区会自然而然地包容形形色色的人。游戏宅留下了PS5,水烟生意的老艾购进了水烟设备,每晚的水烟局成为社区的固定节目。清迈的本地员工按自己的喜好布置公共空间,处处隐藏着小惊喜。
在清迈的雨季即将结束时,简离开了这里,但她心中依然怀揣着成为数字游民的梦想。她希望有一天,能够用足够的资金支撑自己的漂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