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众多消费者在全国各地的汽车4S店遭遇了令人措手不及的困境:在支付了购车定金并购买了保养服务后,原本应提供服务的4S店却突然人去楼空,大门紧闭。这一连串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消费者维权难题。
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消费者们纷纷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享受未完成的保养服务,更不清楚该向谁寻求赔偿。一位消费者表示,他在某4S店购买了价值不菲的保养套餐,但店铺关闭后,套餐内的服务无法使用,自己陷入了“钱车两失”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汽车4S店的闭店潮并非个例。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2023年,全国有超过8000家汽车4S店退网关门,年均退网量超过2600家。今年上半年,退网的4S店数量更是接近2000家。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经销商的亏损比例高达50.8%,不少4S店陷入了“卖一台亏一台”的恶性循环。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一波4S店闭店潮的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上升,传统燃油车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另一方面,“汽车价格战”使得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众多经销商难以完成销量目标,进而无法获得返利。4S店自身的高固定成本也成为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消费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感到无助和困惑。他们不仅失去了原本应享受的保养服务,还可能面临定金无法追回、旧车置换补贴拿不到等问题。例如,有消费者在某4S店交了定金并置换旧车后,店铺突然倒闭,导致他既拿不到新车也拿不回旧车的补贴。
面对消费者的维权需求,多家汽车品牌方纷纷表示正在讨论解决方案。有的品牌表示将确保消费者的售后服务不受影响,有的则建议消费者向当地工商部门反馈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然而,品牌方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的品牌认为消费者与4S店之间的纠纷应由双方自行解决。
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消费者购车时签订的合同主体是独立的经销商,因此品牌方在资金上并不直接承担责任。但只要有证明,厂家通常都会保证售后维修。同时,他也提醒消费者在选择4S店时要仔细甄别门店的真实状况,避免陷入陷阱。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律师则表示,若4S店因自身经营不善而闭店,消费者与4S店之间的纠纷属于经济纠纷。消费者可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督管理局反馈,或者将4S店告上法庭要求索赔。如果4S店明知已无力经营却仍承接业务并诱导消费者交费,则涉嫌诈骗,消费者可选择报警处理。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也指出,尽管经销商是独立法人实体,但品牌方并不能完全免责。品牌方应加强对经销商的监管和管理,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