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波鸿汽车研究院院长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一位在汽车经济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近期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深刻阐述了国际合作对于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了欧洲与中国之间在汽车产业上的合作潜力。
杜登赫费尔指出,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合,涉及众多细分领域,唯有通过国际合作,集中各领域优势,才能打造出优质的汽车产品。他形象地比喻道,汽车产业国际合作如同“做乘法”,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显著效果。
针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议题,杜登赫费尔表达了明确的反对立场。他担忧,此举不仅会损害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的各国车企利益,包括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欧洲企业,还会对欧盟自身的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产生负面影响。他批评道,欧盟的关税决策脱离现实,将严重影响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销量,阻碍充电基础设施的扩张,并波及电池生产基地和产业转型的良性发展。
杜登赫费尔还指出,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将破坏欧中双方原本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损害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以及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他认为,加征关税对德国汽车工业发展将产生严重影响,是一个不明智且非常错误的决定。
尽管存在竞争,但杜登赫费尔认为,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欧洲汽车产业发展是有益的,也有利于增进欧中合作。他提到,中国企业在电池、软件、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拥有技术优势,而欧洲企业则在底盘性能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双方可以在竞争中互相学习,将各自优势领域组合成一个更优质的整体,从而推动细分领域合作,甚至建立合资企业。
杜登赫费尔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表示了高度赞赏。他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并且正在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他认为,中国电动汽车在技术和质量上都相当出色,并在多项欧盟汽车安全测试中表现出色。他强调,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前景将十分黯淡。
在专访中,杜登赫费尔还提到了中国在推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的决心和行动。他指出,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向电动汽车转型是中国信守诺言的体现。他相信,在全球向电动汽车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杜登赫费尔还分享了他对中欧汽车产业合作的看法。他认为,中欧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他期待中欧双方能够在未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未来中欧汽车产业合作的方向和重点,杜登赫费尔建议双方可以加强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他相信,通过共同努力,中欧双方一定能够打造出更加优质的汽车产品,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最后,杜登赫费尔表示,他将继续关注中欧汽车产业合作的发展动态,并愿意为推动中欧汽车产业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