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汽车制造业两大巨头本田汽车与日产汽车,在东京联合宣布,已正式迈入合并谈判的崭新阶段。
这一合并动向的背景,与日系厂商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上的选择紧密相关。日系厂商曾将氢能视为未来方向,并为此投入大量专利技术研发,以期在未来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然而,中国凭借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先进的动力电池技术,迅速崛起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头羊。中国不仅实现了电动汽车的大规模量产和应用,更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日系厂商的市场表现逐渐显现疲态。销量下滑、市场份额减少、利润降低,成为这些厂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其业绩的变化对日系厂商的整体业绩产生了深远影响。
具体数据显示,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持续下滑。2024年11月,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仅为63545台,同比减少了15.1%,且已连续8个月出现同比下滑。从全年数据看,日产在中国的前11个月销量累计为621713辆,同比下滑10.5%。这一表现与日产过去的辉煌时期相比,可谓大相径庭。日产曾在2015年实现年销百万辆的佳绩,并连续7年保持销量过百万。然而,自2020年起,日产销量逐步下滑,2023年更是跌落至72万辆,销量近乎腰斩。
销量的下滑直接导致了利润的降低。日产2024上半财年(4月-9月)的财报显示,其净营收为5.98万亿日元,同比降低1.3%;营业利润更是大幅下滑90.2%至329.08亿日元,营业利润率缩减至0.5%;净利润同比骤降93.5%至192.23亿日元。在第二财季(7月-9月),日产更是首次出现亏损,净亏损达93亿日元,与去年同期的1907亿日元净利润形成鲜明对比。
本田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11月,本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76773辆,同比下降28.01%,已连续10个月同比下滑。从全年数据看,本田在中国市场的累计终端销量为740399辆,同比下滑30.7%。本田2024财年第二财季的数据显示,本财季的营业利润为257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20.14亿元,同比下滑15%,为过去七个季度中首次出现同比下滑。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本田和日产选择合并,无疑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然而,合并之路并非坦途。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的差异,内部权力的竞争,派系的冲突,以及合并后管理层的变化和裁员等问题,都是合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合并后的品牌如何发展,以谁为主,谁为次,以及未来的技术路线和新车型的市场定位如何选定等问题,也需要双方进行深入探讨和协商。
与此同时,国产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崛起,也为日系厂商敲响了警钟。国产汽车尤其是新能源车在智能化、外观、动力、舒适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相比之下,一些国外大厂似乎还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看待中国用户和竞争对手。这种做法不仅失去了中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更为竞争对手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此,对于本田和日产来说,合并只是一个开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只有借助中国强大的汽车产业链优势,以最高的效率完成汽车的升级迭代,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否则,即使合并成功,也可能难以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