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我国“太空器官芯片”研究突破性成果,入选太空人体研究重要进展!

时间:2025-01-02 11:33:00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近日,东南大学传来振奋人心的科研捷报,该校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顾忠泽、陈早早团队携手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王春艳团队,在太空人体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共同研发的《基于器官芯片的失重心血管功能变化机制与防护研究》项目,成功入选了“太空人体研究七大进展”,彰显了我国在太空医学研究领域的雄厚实力。

该研究成果丰硕,已经发表了6篇高质量的SCI论文,并成功获批5项专利。该项目还荣获了“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的殊荣,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太空医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随着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周年的日益临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2024年12月30日正式发布了《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这份报告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的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并遴选出一批代表性研究成果与阶段性进展。其中,东南大学团队的研究成果尤为引人注目。

该项目聚焦于航天员长期航天飞行后,由于重力环境再暴露而引发的机体立位耐力不良等心血管系统失调问题。科研团队通过构建高仿真的人工血管芯片,成功模拟了空间实验环境,从器官和分子水平深入解析了心血管系统失调的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筛选出了具有显著防护效果的小分子化合物,为航天员的心血管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该项目不仅是我国首个“太空器官芯片”研究项目,同时也是国际上首次在太空环境中开展人体血管研究的器官芯片项目。这一创新性的研究不仅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还为我国太空医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结果显示,空间微重力因素对动脉血管组织的重构、功能性以及细胞活性和氧化应激、机械信号等多条信号通路产生了显著影响。科研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血管平滑肌和内皮在失重环境下的激活、凋亡过程以及血管ECM降解的细胞学机制。同时,他们还通过空间药物筛选,成功获得了对血管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黄酮醇类小分子化合物。

该研究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在轨开展器官芯片相关项目实验研究的能力。这不仅实现了空间生物医学实验从2D细胞到3D组织器官实验的提升,还为我国发展系列的太空人体器官芯片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在此基础上,东南大学的研究团队还成功构建了国内首个、国际第二个器官芯片的数据库(Organ on a Chip Database,OCDB)。这一数据库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器官芯片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我国航天医学及医学工程实验领域的高效、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更多热门内容
宜家无印良品抢滩中国二手市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尽管宜家看到了中国闲置市场巨大的潜力,但在消费的另一端——消费者看来,宜家的回收业务并不尽如人意。 但对于2024年在中国市场才进入二手循环生意的无印良品还是宜家来说,这门生意的体量现在还较小,降本增效的作…

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