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岛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竞赛打破了传统“靠天吃饭”的种菜模式。在这里,技术型“农民”们在六个看似普通的集装箱内,通过代码和智能系统成功种植出了生菜,这些集装箱虽然内部没有自然生长环境,但配备了灯光、空调和监控设备。
此次竞赛是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一部分,由拼多多牵头举办。来自不同领域的六支队伍,包括产业界、学术界以及计算机和农业背景的选手,在前期设置远程监控后,每天细致观察生菜的长势,并依据空气、水分和肥料含量等数据进行微调。令人惊讶的是,有队伍种出的生菜重量达到了460克,被称为“生菜王”,而另一队伍的总产量则突破了600斤。
解晓巍的商业化思维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包装和营销上,还体现在他对集装箱植物工厂的整体设计上。他坚信,只有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产品,才能吸引消费者,实现植物工厂的可持续发展。
同样,另一支“产业派”队伍“墨泉”也在探索植物工厂的商业化路径。他们种植的豌豆苗已在上海的家庭餐桌上出现,并计划与科研机构合作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人参和中药材。
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贺冬仙认为,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包括产量、品质、设备可靠性和AI种植等多个方面。他指出,AI技术正在寻找适配的应用场景,植物工厂有望成为其中之一。事实上,参赛队伍中的“赛博农人”和“叶菜侠”等团队已经成功应用了AI种植技术。
“赛博农人”队自主研发了一个计算平台,能够实时采集、清洗和上传种植环境数据,AI根据这些数据自动调节温室环境参数,以创造最佳生长环境。而“叶菜侠”队则通过与供应商合作,应用了一套更精密的环境控制系统,在45天的种植阶段内无需人为操作。
在贺冬仙看来,植物工厂不仅有助于解决食物生产过剩和产销不平衡的问题,还能在大城市周边实现就近销售,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他提到,植物工厂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健康等问题中具有巨大潜力。
事实上,自2009年中国农科院研发成功国内第一个智能型人工光植物工厂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植物工厂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截至2022年,我国人工光植物工厂数量已超过200家,居全球前列。而此次“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举办,更是推动了中国植物工厂的产业化发展。
贺冬仙认为,虽然本次大赛只是在一个小小的集装箱内进行,但它代表了中国植物工厂的新生力量和领军方向,是从亏本走向盈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他也肯定了拼多多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