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金行业迎来了一次重要变革,境外基金市场成为了2025年的焦点。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互认基金额度的“闸门”正式开启,众多互认基金产品的额度迅速攀升。这一变化不仅源于高息资产配置的吸引力,还与汇率下行预期密切相关,机构们在新年伊始便掀起了抢筹热潮。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21家基金管理人注册发行了127只香港(北上)互认基金,总规模接近1875.79亿元。尽管距离3000亿元的总额上限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但互认基金相较于QDII等产品,已经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变化有望吸引更多海外优质资管机构和基金产品进入内地市场,市场前景广阔。
去年1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香港互认基金管理规定》(简称“新规”),并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规中最受市场关注的修订是适度放宽了互认基金客地销售比例限制,将原有的50%限制放宽至80%。这意味着,新规落地后,互认基金在内地的可销售额度大幅提升,新的规模上限是原先的四倍,为同一只基金在内地的销售规模增长提供了三倍的空间。
所谓“互认”,是指符合一定条件的内地及香港基金,在获得两地监管机构认可或许可后,可在对方市场公开销售。其中,香港互认基金的管理人须为在港注册经营的持牌机构。由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汇聚了众多全球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因此,香港互认基金的管理人背景更加多元,目前已有21家参与互认计划。
近年来,海外高收益资产的吸引力不断提升,监管层也适时推出了多项措施,如“跨境理财通”2.0版本、QDII额度扩容以及优化基金互认安排等。其中,中港基金互认双向各有3000亿元总额度,对于两地金融机构在合资质基金产品的异地销售、代销、托管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业务空间。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互认基金进行公开销售,且没有区域和额度限制。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月7日,21家基金管理人注册发行的127只香港(北上)互认基金中,债券型基金占据多数,共有75只。若剔除相同投资标的、不同规则的基金,不同投资标的的香港互认基金仅有42只,但总规模已接近1875.79亿元。从投资区域来看,已注册的香港互认基金中,接近半数以投资大中华区资产为主,其余则投资于美国、亚太、欧洲等地。
随着新规的出台,香港互认基金的市场需求缺口被打开,不少互认基金产品迅速售罄。例如,易方达(香港)精选债券基金在销售首日便“闭门谢客”,最新规模已达到21.78亿美元。而南方东英精选美元债券基金在两个工作日内规模飙升至150亿元,相较于新规出台前的不到18亿元,增长了超过700%。
去年以来,QDII基金大规模限购,互认基金凭借其不占用外汇额度的优势,成为了投资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新选择,填补了QDII基金增长受限的市场空缺。部分债券型互认基金还受到了FOF管理人的青睐,持仓规模稳步增加。据方正证券团队统计,去年第三季度,多达215只FOF基金的季报前十大持仓中出现海外基金产品,重仓持仓总规模达到52.82亿元。
尽管年初的额度扩容让内地投资者可以购买更多的香港互认基金产品,但较高的认购门槛(5万元起步)以及份额的复杂波动,使得普通内地投资者对此并不友好。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子等大机构在开门红行情的配合下,成为了这波互认基金认购的主力。不少机构还在押注人民币汇率下行带来的汇兑盈余,以及美债收益持续攀升带来的资本利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互认基金单个产品的净值收益率并不算高。以南方东英精选美元债券基金为例,近一年的净值收益率最高在5.5%附近,但年化波动率却达到3.3%,持仓体验感并不理想。
互认基金相较于QDII基金具有几大优势,如不受QDII额度限制、份额丰富、可以对冲汇率风险等。同时,互认基金还提供定期派息以及累计份额的选择,但派息需缴纳一定比例的红利税。在信息披露上,互认基金会提供月度基金报告,向投资人披露基金资产持仓情况。随着新规的落地,旺盛的需求、更高的可销售规模和更优化的参与条件,将共同推动更多海外优质资管机构和基金产品进入内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