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成果,在近日发布的《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中得到了全面展示。这份报告详细总结了中国空间站建成两年来,在科研与应用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空间站成功完成了4次载人飞行任务,包括神舟十六号至神舟十九号,每次任务都伴随着航天员的出色表现与多项科学实验的开展。同时,3次货运补给任务,由天舟六号至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执行,确保了空间站物资的持续供应。还有4次飞船返回任务,从神舟十五号到神舟十八号,每一次都标志着任务的圆满结束与新的科研探索的开始。
在科研项目的实施上,中国空间站已完成了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了接近2吨的实验模块、单元及样品等科学物资。这些项目涵盖了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多个领域,每一项都代表着中国航天科研的前沿探索与创新实践。
在生命科学领域,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太空实现的水稻全生命周期培养,并为未来载人深空探测的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斑马鱼实验也取得了突破,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空间站稳定运行43天,实现了中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
中国传统医学也在空间站得到了应用。中医四诊仪的首次运用,让中医经典的“望、闻、问、切”诊疗手段在太空得以实现。科研人员还利用在轨中医四诊仪的数字化信息,研究建立了在轨飞行人体面色、舌象、脉象的分析技术,并将中医针灸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研制了穿戴式穴位刺激服及便携式穴位刺激装置。
在能源技术方面,天舟五号飞行任务中搭载了空间氢氧燃料电池,并成功进行了在轨实验。这一实验验证了燃料电池能源系统在太空环境下的发电特性,为未来宇航燃料电池的应用发展提供了重要数据和理论支撑。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也开展了多项重要实验,包括难熔铌合金、锆合金、钛合金的液态性质测定与快速凝固等。
中国空间站还搭载了“澳门学生科普卫星一号”,为澳门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卫星科普实践平台。这颗8U立方星于2022年12月18日释放入轨,主要任务是为澳门青少年提供对地成像、无线电通联体验等航天科普活动。
在燃烧科学实验方面,梦天舱燃烧科学实验柜成功执行了首次在轨点火测试。此次实验采用甲烷作为燃料,成功展示了甲烷在太空环境下的燃烧形貌,并与地面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这一实验不仅验证了空间站上进行燃烧实验的可行性,也为未来的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空间站上的航天员还利用多种设备进行科学实验与测试。例如,他们利用脑电信号采集设备进行脑电信号的测试与分析,以阐述长期空间飞行对航天员脑作业能力变化的生理机制。这些实验与测试不仅有助于提升航天员的健康水平,也为未来的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斯特林热电转换试验装置也是中国空间站上的一项重要装置。这种外燃式发电机通过外部加热使内部氦气膨胀并产生动力,具有高效率、结构简单、质量轻、启动快等优点。未来,随着人类探索的脚步踏入更远的星际空间,斯特林热电转换技术或将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能源技术。
中国空间站的科研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实力与水平,也为人类探索太空、拓展生存空间提供了重要支持。未来,随着更多科研项目的开展与实施,中国空间站将继续见证更多“宇宙级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