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智能安全功能被“戏耍”,技术理性何在?

时间:2025-02-10 22:53:02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近日,网络上一段关于比亚迪汽车的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视频画面中,一辆后车紧贴前方比亚迪车辆,几乎无视安全距离,此举意外触发了比亚迪的“后车防碰撞预警”系统。伴随着急促的警报声,比亚迪车辆的双闪灯开始闪烁,安全带自动收紧,而后车司机却发出了戏谑的笑声。

比亚迪的“后车防碰撞预警”系统原本是为了提高行车安全而设计,它通过雷达或摄像头实时监测后方车辆距离,一旦检测到潜在的碰撞风险,便会自动启动双闪警示、收紧安全带,并通过警报声提醒驾驶员。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已多次帮助车主避免事故,例如比亚迪宋PLUS DMi的车主就曾因此功能成功规避了一次追尾事故。

然而,当这一安全功能被某些人当作娱乐的“道具”时,其原本的正面作用开始被扭曲。网络上出现了多段以“整蛊比亚迪车主”为主题的视频,这些视频往往配以夸张的标题和戏剧化的剪辑,使得原本严肃的安全问题变得轻浮。尽管许多视频都标注了“请勿模仿”的字样,但在流量逻辑的推动下,这些视频仍被广泛传播,甚至引发了一股模仿风潮。

这种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带来了不小的危害。它不仅削弱了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警觉性,还可能让驾驶员对警报声产生脱敏,从而在真正遇到危险时无法做出及时反应。频繁触发预警还可能导致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操作失误,增加事故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平台在这一现象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为了追求流量,一些平台对违规、擦边视频视而不见,甚至有意纵容。这不仅鼓励了危险驾驶行为,还模糊了交通规则的道德边界。一些网友在视频评论区为恶搞者辩护,认为既然功能存在,触发机制就是合理的,却忽视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关于不得故意妨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的规定。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治理。在技术层面,车企可以借鉴航空领域的“黑匣子”数据记录功能,对异常触发行为进行标记,以便在事故责任判定时提供参考。在法规层面,立法机关应将“故意触发驾驶辅助系统”纳入危险驾驶行为范畴,并明确处罚标准。在社会层面,公众教育应强化安全功能的服务属性,避免将其当作娱乐工具。在平台治理方面,短视频平台应建立更为严格的伦理审核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流量限制或封号处理。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曾指出,风险社会的治理需要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共振。随着汽车向智能终端的转变,人性的边界也应与技术同步进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安全功能反成风险源”的现代性困境,让技术真正成为保护生命的盾牌。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