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威马汽车或将重启生产的消息在车主圈内引发了广泛关注。海南的一位威马车主,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忙向朋友求证,他的威马EX5自去年上半年出现故障以来,一直未能得到修理,而当地的4S店也已悄然关门,让他倍感无奈。
这位车主的经历并非个例。威马汽车近期频频传出降薪停产、拖欠租金等负面新闻,经销商退网和门店关闭更是让其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品牌信任,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资产,而威马汽车显然正在面临这一严峻挑战。尤其是对于新势力造车企业来说,粉丝基础的缺乏使得重建消费者信任变得尤为困难。
威马汽车的财务状况同样令人担忧。据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审计评估,威马汽车的资产价值约为96亿元,而负债金额则高达250亿元。其中,拖欠员工薪资、赔偿金和福利金超过4000万元,人均债权金额超过10万元。威马还拖欠供应链、市场服务、销售等合作伙伴的金额高达17.34亿元,涉及多家知名企业。
然而,在重重困难之下,威马汽车并未放弃。有消息称,威马已成功找到投资方——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该公司与“宝能系”关系密切。这一消息无疑为威马的复活之路增添了一丝希望。但市场上对于威马的前景依然存在诸多质疑,毕竟,威马需要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众多,包括员工召回、工厂重启、渠道重建和口碑重塑等。
与此同时,整个新势力造车行业也迎来了关键时期。自“蔚小理”创立以来,新势力造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随着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坡、传统车企的加速转型以及科技巨头的跨界入局,新势力车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洗牌加速,2025年或将成为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分水岭。
据统计,过去10年,国内造车新势力已建成和规划的产能达到了1355万辆,但产能利用率却并不高。2024年,新势力车企的总销量为195.9万辆,虽然同比增长47.9%,但相比庞大的产能,这一数字显然并不理想。部分二线新势力车企已经逐渐掉队,甚至陷入停产、破产的困境。
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步伐加快,给新势力造车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其他主流传统车企旗下的新能源品牌也表现不俗,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小米、华为等科技巨头也纷纷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凭借其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成功分得一杯羹。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威马汽车的复活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无论如何,对于那些期待威马能够重新站起来的车主们来说,这一消息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希望之光。至于威马能否真正复活,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