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交平台上兴起了一股“挑战热”,从独处挑战到自律挑战,再到不使用手机挑战,各种名目的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挑战往往伴随着高额奖金的诱惑,然而,随着挑战天数和难度的增加,奖金虽然更加丰厚,但成功案例却寥寥无几。相反,因挑战规则苛刻而导致挑战者“痛失”高额报名费的纠纷却屡见不鲜。
这些所谓的自律挑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网红博主自己开设的慢直播,通过记录封闭生活来吸引网友关注和打赏;一类是带有公益性质的短时间挑战,旨在倡导人们远离手机,享受宁静;还有一类则是通过招募挑战者,以缴纳报名费的形式来博取高额奖金。这类活动往往以“资质”作为噱头,用各种证书和推介视频来彰显其正规性,但实际上却暗藏玄机。
以一家黑龙江的自律挑战机构为例,他们通过短视频平台招募挑战者,提供了从5天到25天不等的挑战选项。报名费高达数万元,而奖金则随着挑战天数的增加而翻倍。然而,挑战规则却极为苛刻,不仅要求挑战者不得遮挡手机,在监控中保持可见,还规定了每天必须累计运动健身一个小时以上等条款。挑战者还需签署“安全免责协议书”,一旦被判挑战失败,不仅无法获得奖金,连报名费也无法退还。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已有多位挑战者因高额奖金的诱惑而报名参赛,但最终却因苛刻的规则被判挑战失败,损失惨重。有的挑战者甚至因不服判决而将活动方告上法庭。然而,由于挑战规则的解释权在活动方手中,又缺少第三方监督,挑战者往往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一些看似合理的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却被活动方肆意解释和判定,导致挑战者稍有不慎便被判失败。
例如,有的挑战规则中规定“不得在监控下触碰身体隐私部位”,但在实际操作中,手放在大腿上也被判违规。活动方的理由是,膝盖到大腿之间的位置都算隐私部位。诸如此类的规则还有很多,如摘下眼镜也算触犯了“不能在监控下穿脱任何衣物”的规定。这些规则的苛刻和不合理性,让挑战者们倍感无奈和愤怒。
律师指出,这些自律挑战活动中存在的部分规则涉及霸王条款和侵犯个人隐私。由于挑战者处于弱势地位,又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很容易陷入活动方设下的圈套。高昂的报名费与苛刻规则相叠加,也明显是在“割韭菜”。许多网友对此表示不满和谴责,认为这些活动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遏制这类乱象的蔓延,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应加强监管和内容审核把关。一方面要调查相关公司是否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对短视频平台的引流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事实上,已经有挑战者将活动方告上法庭并取得了胜诉。法院认为,这些挑战活动带有“赌”的成分在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触。因此,在判决中给予了否定性评价。这一判决结果也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挑战活动,消费者应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要被高额奖金所迷惑而盲目参与。在选择参与活动时,应仔细阅读活动规则和条款并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活动方设下的陷阱和圈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