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轻型商用车领域,一场关于动力进化的深度对话在北京汽车博物馆精彩上演。此次论坛由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主办,携手北京汽车博物馆共同呈现,并由《财圈社》与《道哥说车》作为官方媒体伙伴全程参与。论坛聚焦“油电之争,一定要见分晓吗?”这一核心议题,汇集了众多行业权威专家、车企代表及媒体人士,共同探讨轻型商用车动力发展的未来趋势。
北京汽车博物馆馆长乔晓鹏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0%。然而,在商用车领域,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相对滞后,尤其是新能源商用车,其市场渗透率仅为17.9%。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商用车动力转型的复杂性和挑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以皮卡市场为例,阐述了油电之争的现状与未来。他认为,皮卡市场的变化并非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技术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的结果。柴油动力在未来皮卡车型中,仍将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长途运输和恶劣工况下,其优势更为显著。
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帅石金教授从技术层面分析了柴油动力的优势。他指出,柴油动力在提高效率、节能、耐久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长途运输和商用车供电等场景下,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帅教授还呼吁车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避免盲目跟风,放弃传统动力技术的积累。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则从全球化视角出发,强调了中国车企在燃油车领域的竞争力。他指出,中国汽车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燃油车的推动,尤其是柴油车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不俗。崔秘书长认为,中国燃油车应继续面向国际市场,按照国际规则和标准,打造中国品牌的全球优势。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长期:新能源轻型商用车是否能全面取代柴油车?”和“当下:轻型商用车主,该选油还是选电?”两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燃油动力和柴油动力在轻型商用车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动力多元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专家们也强调,轻型商用车的动力进化应充分尊重场景和消费者的选择,目前的纯电动技术仍存在瓶颈,特别是在长途运输、高负载工况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燃油和柴油动力仍具有显著优势。
作为商用车领域的标杆企业,江铃汽车在论坛上分享了其“油电并举”的战略和蓝焰动力平台的创新成果。江铃汽车总裁助理、新能源新动力院院长骆旭薇表示,商用车的使用场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适配的动力类型应多元化发展。蓝焰动力平台不仅继承了江铃汽车过去的技术精髓,更在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取得了质的飞跃,通过自研首创的X-MIRROR高效清洁燃烧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节能、可靠、强劲的动力表现。
江铃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闯在演讲中指出,无论是油还是电,用户最关心的是“最合适”。蓝焰动力平台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包括轻卡版、皮卡版、双增压版、海外版等多个版本,并积极探索更多清洁动力,如混动专用版、M100甲醇版、氢气燃料版等,以满足不同商用车使用场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