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牛肉价格走低背后:国产牛肉如何破局进口挑战?

时间:2025-02-21 16:26:20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近年来,中国牛肉市场的风云变幻引起了广泛关注。曾经,牛肉作为高端食材,价格居高不下,但如今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2年,牛肉价格经历了大幅上涨,从每公斤61.39元攀升至85.8元,涨幅接近40%。然而,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牛肉批发价格却出现了显著下滑,至2024年下半年已接近60元/公斤,成为近五年来的最低价区间。

这一价格变动给国内牛肉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中国畜牧业协会发布的信息显示,2024年11月,出栏一头肉牛平均亏损超过1600元,连续8个月亏损超过1000元,超过65%的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状态。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国内牛肉产业陷入了困境。

尽管国内牛肉市场面临困境,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牛肉进口国,其进口量却持续增长。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2024-2025年全球牛肉市场预测》报告,预计中国2025年牛肉消费量将达到1158.7万吨,同比上年上涨0.26%;牛肉产量将下降至778.0万吨,同比上年下降0.26%;而牛肉进口量将保持全球第一,达到382.5万吨,较2024年增长1.32%。

进口牛肉的持续增加,使得国内牛肉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低价进口牛肉的冲击,让国产牛肉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面对这一现状,中国畜牧业协会联合多个主产区协会,向调查机关提交了保障措施调查申请,认为牛肉进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对国内产业造成了重大不利影响。

事实上,中国牛肉市场的波动并非一朝一夕。早在2019年前后,由于猪肉价格飙升和进口暂停等多重因素,牛肉价格也曾经历了一波大幅上涨。当时,牛肉市场的繁荣景象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推动了全产业链的热情。然而,随着产能的扩张和市场需求的饱和,牛肉价格逐渐回归理性,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

牛肉价格的持续走低,不仅影响了国内牛肉生产企业的利润,也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困扰。在缺乏标准化的牛肉供应市场上,消费者往往难以购买到品质上乘的牛肉。低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使得国内牛肉市场愈发混乱。

面对这一困境,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加强全产业链的内省和改革。资深从业者李捷认为,市场的重新洗牌或许能让牛肉生产企业和养殖户们正视产能低下的问题,并着手进行改善。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与此同时,国内牛肉产业与国际市场的差距也不容忽视。以冰鲜牛肉为例,国内生产的冰鲜牛肉保质期大都在15天左右,而澳洲和南美地区生产的冰鲜肉保质期则可长达3至6个月。这背后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包材技术上,更反映了国内牛肉产业在养殖、屠宰、加工等各个环节上的不足。

尽管如此,国内牛肉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中国第二大牛肉消费国,中国的牛肉消费量持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然而,要实现市场的健康和繁荣,需要国内牛肉产业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和品质水平,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全产业链的竞争力。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