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市场迎来了智驾技术的全面革新。比亚迪宣布,其“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将全面覆盖旗下21款车型,这一举措使得最低售价仅为7.88万元的海鸥智驾版车型也具备了智能驾驶功能,引发了业界对“智能驾驶普及化”的广泛讨论。
紧接着,长安汽车也发布了“北斗天枢2.0”智能化战略,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所有新车将标配智能驾驶接口,旨在让更多性价比车型搭载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并提出了“全民智能驾驶”的概念。这两场发布会后,“智能驾驶普及化”和“全民智能驾驶”迅速成为了汽车行业内的热门话题。
在过去,智能驾驶通常被视为20万元以上车型的专属配置。然而,随着比亚迪和长安汽车等车企的积极推动,智能驾驶技术正迅速向下沉市场普及。比亚迪凭借其庞大的年销售量,有望将智能驾驶变为如同安全带一样的标配配置,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捷。
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安全问题仍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目前,部分车型的高速公路领航辅助驾驶和自动泊车功能已经从“能用”阶段提升到了“好用”阶段,少数车型的城市领航辅助驾驶也开始进入实用阶段。然而,激光雷达在雨雾天气下的穿透能力有限,摄像头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感知灵敏度也会下降,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驾驶并不等同于自动驾驶。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自动驾驶分为六个等级,只有达到L3级自动驾驶的能力或功能,才能被视为高阶智能驾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智能驾驶系统均为辅助驾驶系统,无法完全替代驾驶员的判断和操作。因此,在智能驾驶模式下,驾驶员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和专注,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权。
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智能驾驶技术的定义、分级及对应功能较为专业,难以准确理解和感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车企在营销中可能会夸大其智能驾驶技术的功能,将基础入门级的智能驾驶辅助包装成高阶智能驾驶,从而误导消费者。如何确保消费者正确认知和感知高阶智能驾驶的能力边界,防止误用和滥用造成安全事故,成为车企面临的重要责任。
对于消费者而言,智能驾驶技术的初衷是为了减轻驾驶负担、提高驾驶安全性和舒适度,而非“偷懒”或“炫技”。同时,智能驾驶系统的安装也会增加车辆成本,一旦发生事故,维修费用也会相对较高。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智能驾驶车型时,应充分考虑安全因素,确保智能驾驶技术在安全的前提下发挥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