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顺风车行业在监管趋紧的背景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近日,广东惠州出台的新规再次将这一话题推向风口浪尖。作为网约车司机的老王,在审视这些新规后,对顺风车行业的未来表达了深切感慨。
新规的核心在于强化平台责任、提升安全监管,并限制顺风车的合乘频次,以防止其变相从事非法营运。这些措施并非惠州独有,天津等地早已实施类似规定,要求每车每日提供服务次数不超过两次。这些举措标志着顶层对顺风车行业的监管思路日益成熟。
随着顺风车新规从地方走向国家层面,嘀嗒出行等顺风车平台或将迎来市场巨变。这些变化不仅涉及监管合规,更将触及品牌竞争的核心。毕竟,顺风车从不是一门以营利为目的的生意,其本质是服务与成本的分摊。
嘀嗒出行的招股书揭示了其业务的重心。2021年至2023年,嘀嗒实现营收分别为7.81亿元、5.69亿元和8.15亿元,其中顺风车平台服务收入占比高达89%至95%。2024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96.3%。显然,顺风车业务的表现直接决定了嘀嗒的整体业绩。
面对即将全面铺开的新规,嘀嗒是否会受到合规影响?答案是有,但可能有限。目前,顺风车行业最大的监管问题在于“不顺风”。一些平台允许营运车辆注册为顺风车,甚至存在专职顺风车司机,导致乘客体验不佳,如多收费用、绕远路等。嘀嗒出行的“高速甩客”事件便是典型例证。
新规的首要打击目标是扰乱市场的专职顺风车司机和网约车平台。嘀嗒出行在这方面虽有污点,但相比其他平台,其定价策略可能更为“顺风”。在相同距离下,嘀嗒的顺风车价格远低于哈啰等平台,这使得只有真正顺路的车主才会接单,分摊出行成本。
然而,嘀嗒的定价策略也带来了管理难题。低价导致车主服务态度难以保证,平台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对于哈啰、滴滴等平台而言,顺风车只是司机的兼职,因此服务上不会过于强势。但嘀嗒的顺风车司机并不依赖拉客为生,与乘客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这增加了管理难度。
嘀嗒在合规问题上或许无碍,但在安全监管方面却面临巨大挑战。这种不确定性甚至可能致命,因为顺风车行业曾以乘客生命安全为代价的黑历史仍然存在。如果嘀嗒再次出现问题,将不仅毁灭自身,更可能危及整个顺风车行业的未来。
嘀嗒出行的处境可谓左右为难。既要照顾乘客的安全和服务体验,又要维护顺风车司机的积极性。嘀嗒在招股书中多次提及通过市场营销和口口相传吸引乘客和车主,但在上市后的实际操作中,却显得捉襟见肘。
在顺风车低定价不变的情况下,嘀嗒试图通过压降服务费率或提供额外奖励来换取车主更高的服务要求。然而,这一策略并未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反而导致嘀嗒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落后。根据招股书,嘀嗒在国内顺风车市场的市占率从2021年的38.1%跌至2023年的31%,排名降至第二。
嘀嗒出行的上市之路也颇为坎坷。去年6月登陆港交所后,首日即遭遇破发,股价暴跌22.5%。时至今日,每股股价仅为1.44港元,总市值缩水至14.66亿港元。嘀嗒的顺风车业务虽有价值,但更多体现在社会互助层面,而非商业营利。
在“非营利”性质的限制下,嘀嗒即使有心做大做强,也注定面临诸多挑战。哈啰、滴滴等平台则以网约车为重心,顺风车业务仅作为补充。嘀嗒是否应向网约车方向转型?这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