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传来新动向,关于动力电池的退役与回收利用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据相关报道,当新能源车的电池容量降至初始容量的80%以下时,这些电池便被视为不再适合继续在电动汽车中使用,从而进入退役阶段。
面对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退役大潮,有预测显示,到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如此庞大的退役电池数量,如何安全且高效地回收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专家们指出,当前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主要涵盖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大途径。
动力电池的退役标准,实际上与电动汽车的性能需求紧密相关。专家强调,一旦电池容量衰减到额定容量的80%界限以下,这些电池便无法再满足电动汽车的动力需求,进而需要进入回收处理流程。这一标准的设定,对于确保电动汽车的性能稳定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国家工信部自2016年起实施的乘用车核心部件质保政策,也为动力电池的退役问题带来了新的考量。该政策规定,乘用车生产企业需对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提供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期。这意味着,首批新能源汽车用户将在近期面临电池脱保的困境,不少车主在换车与换电池之间陷入两难选择。
纯电汽车的平均设计使用年限虽为15年,但当前行业内普遍提供的电池质保年限仅为8年,这显然未能充分发挥电池的潜在价值。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车企在质保政策上的保守态度,也对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成本中的大头,其更换费用往往令车主望而却步。一位拥有8年半车龄的新能源车主透露,其车辆因故障需拆检电池,仅检查费用就高达七八千元,而电池老化维修费用更是飙升至16万元,更换新电池则需22万元。面对如此高昂的费用,该车主无奈表示,其Model S的当前残值已不足16万元,令其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