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浙江消保委)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对外公布了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消费体验及合同点评结果,揭示了该行业内存在的显著问题,涉及20个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
据统计,2024年度,浙江省各级消保委共接收到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投诉案例6202起。其中,汽车销售环节的问题尤为突出,共计2677起,主要聚焦于车辆配置与实际宣传不符、超前宣传、因车辆延迟交付导致的定金及退车争议,以及贷款利率和手续费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产品质量问题也占据了相当比例,达到2566起,涵盖了充电故障频发、续航里程不稳定、智能辅助系统故障、零部件反复维修仍无法正常使用等。售后服务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共766起,包括不合理的质保政策、配件供应迟缓、车企退市后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等。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现状,浙江消保委不仅对这些投诉进行了细致分析,还对国内外20个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销售合同进行了专业点评,并对杭州地区45家4S店进行了暗访消费体验。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汽车品牌存在要求消费者在4S店购买首年保险的情况。
在具体暗访过程中,浙江消保委发现,有12个品牌的18家4S店工作人员在销售过程中明确强制要求消费者必须在店内购买首年汽车保险。例如,在某些4S店,当消费者询问是否可以自行选择保险公司购买首年车险时,销售人员直接回应称,第一年保险必须在店内购买,否则建议转投其他门店。
部分汽车品牌还被发现存在诱导消费者选择贷款购车的现象。据调查,6个品牌的13家4S店工作人员在推销车辆时,倾向于引导消费者采用贷款方式购车。有销售人员甚至在介绍车价时,直接以贷款价格为准,即便在消费者询问全款购车价格后,仍坚称贷款方案更为优惠。更有销售人员直言不讳地透露,全款购车价格更高,且贷款业务有考核任务。
除了上述两个问题,个别汽车品牌还被曝出在贷款购车过程中收取额外费用。具体而言,3个品牌的4家4S店销售人员表示,购车时需额外支付贷款手续费或综合服务费。例如,有销售人员称购车需额外收取4000元综合服务费,包含脚垫、贴膜、机油等额外购买的套餐,并声称这是该品牌在杭州地区的统一标准,但暗访人员发现其他门店并未提及此规定。另有销售人员明确表示,若选择按揭贷款,则需支付2000元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