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智能体(Agent)”已成为近期无法回避的热门词汇。随着Manus AI智能体展现出独立建站、股票分析及旅行日程安排等能力后,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押注AI智能体的未来。
甲骨文AI集团副总裁Miranda Nash在访谈中指出,AI Agent将成为今年科技公司的焦点。同样,智谱CEO张鹏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布了全新智能体AutoGLM沉思,并预言2025年将是AI Agent的爆发之年。
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智能体浪潮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面壁智能推出的“小钢炮超级助手cpmGO”。这款号称全球首个落地车端的纯端侧智能助手,标志着面壁智能“模型即Agent”愿景的技术实践。
面壁智能的这款小体积智能助手不依赖云端,而是完全部署在汽车设备上,能在断网、弱网环境下自主完成感知、理解、决策与执行的全过程。它不仅能看、能听、能说,还能控车、看屏、识人、识舱,甚至值班守车,远超传统语音助手的功能范畴。
作为国产大模型初创企业,面壁智能自成立以来便以“高效大模型”和“端侧部署”为技术核心,其MiniCPM系列模型已应用于AI手机、AI PC及智能座舱等多个终端。
中关村论坛上,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EO李大海引用知名AI工程师Alexander Doria的观点,强调模型本身而非工作流,才是未来AI智能体的发展方向。他提出“模型即智能体,模型即产品,模型即交互”,并称“将小钢炮这个端侧模型送去上班,就是Agent。”
据李大海透露,小钢炮助手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正式随车上市,目前已有整车厂和Tier1厂商进行测试。在这场智能体竞赛中,面壁智能凭借能“上车”的AI智能体,率先打响国产端侧智能体的第一枪。
与传统车载语音助手相比,小钢炮超级助手cpmGO更为复杂。作为一款部署在车端的纯端侧模型和超级助手,它不依赖云端推理,而是通过面壁智能自研的MiniCPM-o全模态模型本地运行,形成“感知→理解→推理→调用工具→实际执行”的完整智能体闭环。
小钢炮能基于舱内外摄像头和麦克风阵列,构建强大的多模态感知系统,识别乘客手势、面部及车外动态等视觉信息,并结合语音感知进行响应。它不仅能识别指令意图,还能理解上下文,如在用户询问如何调整屏幕亮度时,能准确执行相应操作。
面壁智能在去年12月便打造出首个纯端侧部署、Always On的“GUI Agent屏幕助手”,实现了“可见即可说”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小钢炮具备工具调用能力,不仅能实现泛化语音车控、智能哨兵、儿童与宠物监控,还能在车机或手机屏幕上自动完成一连串操作任务。
尤为重要的是,小钢炮能在弱网甚至无网环境下运行,满足端侧智能体对低延迟、强隐私的刚性要求。它已具备智能体的核心三要素:自主感知、意图判断、工具调用,成为能够理解用户语境、做出合理判断并完成任务的智能体和AI助手。
然而,小钢炮目前仍偏向执行型助手,缺乏主动安排工作的能力及作为“虚拟驾驶助理”的人格化设定与情绪表达。同时,大量场景尚未广泛上市验证。李大海虽提到当前Agent智能体的通病是“长期上下文记忆差”,但小钢炮目前也未展现出解决这一挑战的能力。
在国内大模型初创公司中,面壁智能、智谱、百川智能、月之暗面(Kimi)和深度求索(DeepSeek)等五家公司已逐步展现出各自明确的路线分野。面壁智能以“轻量模型、纯端部署、场景落地”为战略关键词,将MiniCPM系列定位为能在终端本地运行的小模型。
相比仍在“智能体是什么”阶段做演示、发论文的同行,面壁智能已将“智能体”落地到汽车上,支持实时、多模态、无网络运行,真正进入真实使用场景。然而,这也意味着它必须面对工程难题、芯片适配、商业验证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