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两会期间,海尔集团的CEO周云杰意外走红网络,这一事件充满了戏剧性。原本默默无闻的他,因为与小米集团的创始人雷军的一次同框,被镜头捕捉到了略显拘谨的神情,与雷军标志性的微笑形成了鲜明对比。
网友们迅速捕捉到了这一反差,创造了一系列热梗,如“海尔老总冷如冰箱”、“早知雷军来,我便不来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流量,海尔的抖音账号也幽默地更改了个性签名:“大家别着急,我们老总即将出道。”然而,周云杰本人对此却表现得相当淡定,他强调:“我不想当网红,用户记住海尔的产品更重要。”
与周云杰的低调态度不同,国内有许多企业家正绞尽脑汁地寻求流量的青睐。360的创始人周鸿祎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几乎已经成为“网红企业家”的代名词。然而,在流量至上的今天,也有一部分企业家试图从这股洪流中抽身,他们或是低调行事,或是被动进入舆论场,对网红称号保持审慎态度。
周云杰的走红并非个例。他的爆红充满了偶然性,但也反映出在信息时代,“注意力”已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然而,对于流量的态度,不同的企业家有着不同的选择。有的企业家如董明珠,虽然嘴上说着不想当网红,但实际上却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通过带货直播、话题制造等方式保持网络热度。而有的企业家,如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则选择低调行事,专注于企业战略和产品实力。
李书福的转变尤为引人注目。年轻时的他曾因大胆言论和鲜明个性而成为流量制造机,但如今却变得低调起来。这种转变源于吉利的多品牌矩阵战略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技术竞争。李书福深知,在个人风格可能干扰品牌独立性的情况下,低调行事更符合企业的战略需求。
同样选择低调的还有vivo和OPPO的创始人沈炜和陈明永。他们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也不热衷于打造个人IP。然而,这并没有影响vivo和OPPO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行榜上的领先地位。他们证明了,不依赖创始人IP,品牌也能闯入行业头部梯队。
那么,企业家究竟该不该当网红呢?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关键在于认清行业特性、企业基因和自身特质。在TO C的消费行业,如果企业自带粉丝文化基因并且掌舵人善于驾驭流量,那么网红化或许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发展策略。然而,如果掌舵人无法驾驭流量,就有可能被流量反噬,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事实上,无论是追逐流量还是保持低调,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发展。流量可以是放大器,帮助企业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它绝非根基,企业的长久发展还需依赖于产品力和品牌信任感。如果产品力和品牌信任感不足,即使网红化也只能让企业浮于表面、外强中干。
因此,对于众多企业家来说,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企业增长的助力器,也可能成为企业衰败的催化剂。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这把剑,让它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