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地宫内,一件精美的秘色瓷五曲花口盘重见天日,它不仅展示了古代陶瓷工艺的卓越成就,还揭开了一段关于“秘色瓷”的神秘历史。这件瓷盘高达6.8厘米,口径达到24.5厘米,设计独特,以五瓣花为形,腹壁缓缓内收,盘身自口沿至下腹装饰有五道凸棱,底部平坦,留有支钉烧制的痕迹,整体覆盖着均匀而温润的青黄色釉面。
秘色瓷,这一名称源自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长久以来,因其记载模糊,人们对“秘色”一词的理解众说纷纭,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的一次考古发现,十四件越窑青瓷器的出土,以及同时发现的物帐碑上明确将其称为“秘色瓷”,这一谜团才得以解开。秘色瓷,实则是浙江越窑青瓷中的佼佼者。
关于秘色瓷的起源,历史上存在诸多猜测。宋代赵德麟的《侯鲭录》等文献中,有提及秘色瓷与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氏有关,认为其始于吴越国的越州烧制,专为皇室供奉,平民百姓不得使用。这一说法在吴越国都城杭州及钱氏故乡临安发现的越窑青瓷墓葬中得到了部分印证。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件青釉八棱瓶,其造型与釉色与西安唐咸通十二年张淑尊墓中的越窑青瓷八棱瓶惊人相似,同时,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采集到的同类八棱瓶残片,进一步证实了秘色瓷的起源应早于五代,追溯至唐咸通年间。上林湖越窑,作为秘色瓷的诞生地,在唐代便以其精美的青瓷制品闻名遐迩。至于五代吴越国的秘色瓷,则更多地作为贵族与官僚的专属用品,由官府监制,体现了其尊贵地位。
自古以来,越窑秘色瓷便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其釉色之美;五代前蜀王王衍在给后梁末帝朱友贞的“致语”中,亦称秘色瓷为“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玉之响”。晚唐、五代的诗人徐夤更是以“明月”、“薄冰”、“嫩荷”等自然之美,生动描绘了秘色瓷釉色的超凡脱俗。
这些珍贵的秘色瓷,不仅是古代工艺的瑰宝,更是连接历史与文化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审美追求与工艺水平。它们穿越时空,静静地诉说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