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AI创业浪潮中,创业者们频繁遭遇一系列尖锐的提问:你们的核心竞争力何在?竞争对手能否迅速复制你们的模式?面对大厂的模仿,你们如何应对?大型模型公司是否会抢占你们的市场?这些问题不仅现实,而且紧迫,因为类似的案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比如,2023年11月,OpenAI在首届开发者大会上推出的“GPTs”,仅用45分钟的演讲就让众多智能体创业公司一年的努力化为泡影。再比如,2025年,号称全球首个通用AI代理的Manus一夜成名,但不到24小时,类似的产品就在GitHub上涌现,不仅免费,还开源。AI创业者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上有实力雄厚的大厂,下有虎视眈眈的同行,中间还可能有大模型厂商随时插足。
然而,回顾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有一个产品与今天的AI创业者面临着类似的困境,那就是今日头条。2012年,今日头条上线时,正值PC互联网的鼎盛时期。它不仅要面对网易、搜狐、腾讯新闻等老牌门户网站的竞争,还要应对Zaker、一点资讯、趣头条、天天快报等新兴势力的挑战。但今日头条最终不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还成为了新闻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那么,今日头条为何能够在大厂和模仿者的夹击下生存并壮大呢?探究这个问题,或许能为今天的AI创业者提供一些启示。真正的颠覆性创新是无法被轻易模仿的。回顾今日头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市场对它的堵截和模仿并非在其崭露头角时就开始,而是滞后了很长时间。
例如,在创业者层面,反应较快的一点资讯成立于2013年8月,而趣头条更是在2016年6月才问世。大厂对今日头条的围堵也来得较晚,腾讯推出天天快报(最早版本)是在2015年8月,阿里系推出UC头条是在2016年,百度重仓新闻内容则是在2017年初。而市场上开始大规模讨论“杀死今日头条”的话题,也是在2017年。但那时,今日头条的月活用户已经达到了2.19亿,头条号总数超过110万,广告收入更是高达150亿。此时,再想阻击今日头条已经为时已晚。
那么,为何巨头和同一时期的创业者反应如此迟钝,让今日头条有了充足的成长空间呢?这要从今日头条的定位和产品形态说起。首先,今日头条是最早一批采用算法推荐的产品,这种行业规则层面的创新是完全的新事物。其次,今日头条瞄准的并非一个新场景,而是一个成熟且繁荣的市场。这两点,前者让市场对这款产品充满疑虑,后者让巨头对这款产品放松了警惕。
在2013年前后,搜狐、网易、腾讯新闻等门户网站的注册用户先后破亿,微信用户也刚刚突破3亿。作为第一个用户过亿的新闻客户端,搜狐一度被认为是继微信、微博之后的第三张移动互联网“船票”。而这些新闻APP的成功,都得益于“编辑推荐”的内容机制。因此,当时很少有人认为一个刚刚出现的新应用能够凭借算法推荐颠覆这个市场。大多数投资人都认为,类似的产品已经很多,今日头条的价值不大。
因此,我们并不能指责大厂的反应迟钝。在那种场景下,没有哪个大厂会放弃已经被市场验证且十分成熟的编辑推荐制度,去构建一个新的、未被市场验证的算法推荐系统,因为这意味着要对整个企业进行重构。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今日头条在当时还没有被当作一个真正的对手。
然而,在AI大模型时代,这种情况显然已经不存在了。从ChatGPT出圈的第一天起,几乎所有人都形成了“AI为先”的共识,各大厂都在高喊“All AI”的口号,紧盯最前沿的应用创新。这导致大厂在AI时代的反应相当迅速,不会出现如今日头条时期那种明显的决策迟滞。
例如,阿里过去两年在AI领域的坚定投入,已经让市场对阿里的印象从一个“电商平台”转变成了“AI企业”。腾讯虽然在过去两年相对保守,但在DeepSeek出圈之后,也能迅速抢占先机,通过全量产品接入DeepSeek将元宝和微信搜索等产品推向台前。美团虽然在AI领域声量不高,但也在过去两年里陆续推出了十多款AI应用,这代表了美团对AI的重视和积极主动的态度。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者将自己的壁垒寄希望于大厂决策的“迟滞”,显然并不可行。对于当前的AI行业而言,创业者破局的关键仍然是创新,而且是颠覆性创新。这里的关键词是对传统场景的颠覆,因为只有对旧势力的颠覆,才能让旧组织因为认知壁垒、利益分配、沉默成本等原因导致决策迟缓。这种迟缓可以为新产品争取到一定的成长空间。
当然,并不是说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之后,就不再需要担心被大厂和竞争对手模仿了。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显然考虑过这个问题。今日头条上线后迅速扩张,到2012年10月,仅运营90天就已经拥有了1000万用户。即便在这个时候大厂反应过来立即阻击,今日头条也已经具备了自保之力。这90天,可以被看作是新产品跑出包围圈的一个黄金时间。
今日头条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增长,关键在于其市场策略。它是市场上最早一批通过“手机预装程序”进行推广的产品之一。2012年,今日头条刚开始花钱预安装应用程序时费用约为0.4元/台,但在2016年之后,也就是大厂密集下场时,一台手机的预装费用已经上涨到了12元以上,成本翻了超30倍。当大厂和后来者想要用同样的方式复制今日头条时,ROI已经很难算得过来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占尽先机的今日头条甚至还在主动抬高市场价格。
除此之外,今日头条还广泛使用地推团队。如今,大家普遍认为字节跳动不愿意干苦活累活,地推是阿里和美团的强项。但在创业初期,今日头条的地推团队也曾“爬冰卧雪”。今日头条曾在各个城市组织活动,并招募大量学生当街拦人,以安装赠送礼物的方式推销今日头条APP;今日头条还进入校园,通过奖励安装的方式获得大量用户。
主动抬高预安装的价格,建立成本壁垒,是今日头条做出的一次绝佳的市场决策。而除此之外,今日头条还有一个绝佳的战略决策,就是从一开始就主动给创作者分红。今日头条是国内新闻资讯领域第一个主动给创作者分钱的平台。作为对比,腾讯和百度等新闻平台真正建立起创作者激励制度,已经是2016年、2017年的事情了。
创作者分红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为今日头条吸引了大量的内容创作者,特别是在2014年今日头条开放“头条号”之后,许多羊毛党、做号党通过内容搬运的方式将其它平台的优质内容搬运到今日头条。这既直接帮助今日头条解决了内容丰富度的问题,也倒逼了其他内容平台的优质创作者不得不主动入驻今日头条。因为如果创作者不主动入驻,它的内容就会被做号党搬运、抄袭;相反,主动入驻还可以获得今日头条的平台奖励。
今日头条的成功,既离不开绝对的产品创新,也离不开其决策者绝对的战略远见和战术勤奋。当然,这里面也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因为时代的红利。今日头条正好赶上中国最重要的两次智能手机换机潮。第一次换机潮是在2012年至2014年之间,3G网络开始普及,同时国产手机品牌快速崛起,正版安卓智能手机的价格下探到千元左右,山寨机逐渐被挤出市场。大量用户开始从功能机、山寨机逐渐替换为智能手机。
第二次换机潮是在2016年至2018年之间,受4G网络普及影响,手机性能全面提升;同时智能手机进入黄金时期,全面屏、多摄像头、指纹识别等领域的创新推动了第二次大规模换机潮。两次巨大的换机潮,为今日头条早期能够以极低的价格进行应用预安装提供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两次换机潮激活了三四线城市中庞大的下沉市场用户。这些用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不在意手机当中的预装应用,再加上“今日头条”这个独特的名字和算法推荐逻辑,让许多用户将其误认为是官方应用而长期使用。所以,在今日头条早期,许多人会觉得今日头条的风格很LOW,甚至将其称为“劣质内容”的集合。这是因为今日头条的用户群体本身就来自于下沉市场。
除了换机潮为今日头条带来的用户增长红利之外,今日头条的成功还离不开另一个“版权红利”。前面提到,今日头条在成立早期就确认了创作者分红的办法,这为今日头条吸引了许多羊毛党和做号党。由于早期各大新闻内容平台在版权管理上都不算严格,导致这些羊毛党和做号党能够从各个平台搬运内容,然后在今日头条平台上进行发布。
今日头条后续与腾讯网、微博、搜狐网、《广州日报》、《长沙晚报》、《楚天都市报》等各类主流媒体均因内容侵权发生纠纷,并频繁对簿公堂。但不管后续法院的审判结果如何,今日头条都以极低的成本完成了平台内容生态的建立。而作为今日头条的后来者,由于今日头条与新闻内容平台持续的法律诉讼,国内的版权管理也逐渐完善,后来想要模仿今日头条的人们也就再无法通过这种低成本的方式完成早期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