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铜陵发生了一起涉及小米SU7汽车的交通事故,导致三名女性不幸丧生。事故发生后,社会舆论迅速聚焦,众多声音质疑小米SU7的辅助驾驶系统存在安全隐患,主要关注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有观点认为小米的辅助驾驶系统NOA在关键时刻的提醒不够及时。据称,车主在接到系统提醒后迅速接管驾驶,但仅在两秒后便发生了碰撞。如此短暂的反应时间,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也难以避免事故,更不用说普通用户了。
其次,有传言称事故中车辆的车门存在难以打开的情况,这可能间接加剧了事故的严重后果。然而,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官方证实,死者家属如何得知车门无法打开的具体细节,目前仍不得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面对此次事故时,展现出了相对开放和透明的态度。与一些新势力车企在事故发生后选择隐瞒或限制讨论不同,小米第一时间公布了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信息,使公众能够大致了解事故经过。这一做法无疑为事件的公正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辅助驾驶系统的误用将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在此次事故中,司机被小米NOA系统提醒分心、脱手,这是双手离开方向盘才会触发的警告。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这种行为是极其危险的,且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消费者应明确,辅助驾驶并不等同于自动驾驶,目前市场上所有车企提供的辅助驾驶系统都未达到L3级别,更不用说L4或L5级别的全自动驾驶了。
第二,一些电商平台销售的所谓“自动驾驶辅助器”更是加剧了这一风险。这些产品包括迷你配重环和绑带等,它们旨在让司机在双手离开方向盘时不会被智能驾驶系统检测到。这些产品无异于害人的工具,电商平台应立即予以封禁。
车企和部分网红为了销量或流量,夸大智能驾驶能力,弱化智能驾驶风险,这也对消费者产生了误导。虽然智能驾驶系统从整体上看更安全,但在不当使用的情况下,个体仍可能面临极高的风险。
此次事故中,小米SU7的司机在驾驶过程中双手脱离方向盘,这可能是由于疲劳驾驶或对智能驾驶系统的过度信任所致。据报道,司机曾向母亲多次称赞智能驾驶系统的方便和安全,但母亲曾告诫她不要盲目相信技术,可惜最终未能劝阻。
辅助驾驶系统应被视为驾驶过程中的安全冗余措施,而非完全替代人工驾驶。驾驶者必须保持高度注意,切勿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当前许多电动汽车的设计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虽然美观且有助于节能,但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增加开门的复杂性和风险。同样,座舱内大量使用触摸屏取代机械按钮也增加了驾驶危险。这些所谓的创新设计往往是为了追求与众不同和时尚潮流,却忽视了实际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此次小米SU7事故或许能够引发整个汽车行业对智能驾驶系统命名、宣传以及创新设计的深刻反思。近年来,汽车行业过于追求激进和新颖,忽视了最基本的安全原则。现在,是时候回归理性,重新审视和创新汽车设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