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博物馆,一场盛大的展览拉开了帷幕,庆祝中国探月工程走过辉煌二十年。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便是月球正面与背面样品的全球首次同台展示,吸引了众多目光。
在展览现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接受了新华社的专访,详细阐述了未来探月工程的宏伟蓝图。他透露,中国将继续推进月球探测任务,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将成为新的焦点。
据吴伟仁介绍,嫦娥七号预计将在2026年前后升空,其使命是深入探索月球南极的环境条件以及宝贵的水冰资源。紧随其后,嫦娥八号计划在2028年前后发射,致力于开展月面科学实验,并验证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
中国在月球科研领域的一项创新技术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这项技术利用太阳能产生的高温,将月壤熔融,并通过先进的3D打印技术,将熔融的月壤“塑造”成不同规格的“月壤砖”。这一创新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将有望实现“自给自足”。
深入探究嫦娥七号,我们发现它由一个着陆器、轨道器、巡视器、飞跃器以及中继卫星组成,构成了强大的探测阵容。其着陆点选定在月球南纬85°以上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一区域充满了科学探索的无限可能。
飞跃器将承担前所未有的任务,它将在月球南极的阴影坑中进行飞越探测,寻找月球上可能存在的水或水冰资源,为人类的月球探索开辟新的方向。
而巡视器,即我们熟知的月球车,将与轨道器、着陆器等科学探测仪器携手,与嫦娥八号共同构建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基本框架。嫦娥七号将全面收集全月球、着陆区以及巡视区域的遥感数据和就位科学数据,为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