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涉及小米SU7智能驾驶模式的车祸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据目击者描述,3月29日晚,三名年轻女性在高速公路上驾驶这辆小米SU7,不幸遭遇意外,车辆损毁,三人全部遇难。
遇难者之一的车主家属透露,其中一名女孩是他的女友,两人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且都是小米品牌的忠实拥趸。小米公司发言人随后发表声明,指出事发路段正在进行维修,车道被路障封闭并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在检测到障碍物后已发出警告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了车辆控制权。
这起悲剧性事件加深了部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疑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表示,他个人对所谓“智能”车并不感兴趣。他认为,尽管这些车辆可能具备先进的科技感和额外功能,但这些都处于“新产品”阶段,缺乏长期使用的验证,让他感到自己像是“小白鼠”。
这位市民强调,他使用汽车的核心诉求是安全快速地到达目的地。如果智能汽车并不能在安全和速度上提供显著提升,他就没有必要去尝试这些新技术。他指出,传统汽车已经经过了上百年的检验,完全能满足他的需求。
他还提到,自己的消费观念是保守而理性的。对于新生事物,他总是持警惕态度,不愿意为了没有额外价值的新技术去冒险。他强调,消费应专注于产品本身,而不是背后的品牌或企业。至于品牌所属国籍或创始人的个人魅力,他认为这些都不足以影响他的购买决策。
科技进步带来的压迫感也是这位市民所担忧的。他指出,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隐私的丧失和在线时间的增加。尽管他接受了这种压迫感,并愿意为了支付、导航、购物和社交的便利而让渡部分隐私,但他并不认为所有科技产品都能带来同样的价值。
他特别提到,电动汽车所宣传的科技感和无人驾驶功能对他而言并无吸引力。他不愿意将方向盘交给电脑,认为这剥夺了他的驾驶体验,并将生命安全置于潜在风险之中。他坚持认为,现阶段的电动汽车并不能让他更快更安全地到达目的地,也没有提供额外的生产力价值。
他还从环保角度对电动汽车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当前大部分充电桩的电力仍依赖国家电网,其中火电占据较大比例。因此,他认为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力与传统能源并无本质区别,不足以被称为“新能源”。
这位市民强调,他并不反对电动汽车或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只是自己不愿意成为这些新技术的早期采用者。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无论是出于情怀、情绪还是实际需求。
回到小米的车祸事件,发言人表示公司将全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并强调智能驾驶模式并不能完全杜绝车祸的发生。然而,当驾驶员将驾驶权交给智能驾驶系统时,系统理论上应承担起保证行车安全的责任。小米公司承认,在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和宣传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但仍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专家指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法规完善。同时,消费者在选择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也应保持理性态度,充分了解技术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
此次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关注。相关部门也表示将加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新技术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