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动汽车市场,关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插混)与增程式动力的争议从未停歇,但消费者的选择却已悄然揭晓答案。在15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插混车型占据主流;而一旦价格攀升至15万元以上,增程式车型的数量显著增加,尤其在二三十万的高价位段,增程式几乎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至于5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市场,增程式动力更是独领风骚。从黑马姿态崭露头角的零跑汽车,到主打增程技术的华为系、理想汽车,再到超高端的猛士、仰望、尊界等品牌,增程式动力不仅受到主机厂的青睐,更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那么,这项一度被视为技术相对滞后的增程式动力,究竟是热门品牌“引导”了消费者,还是它本身蕴含着不凡之处?
在当今这个注重结果的时代,消费者选择增程式动力的理由简单而直接:它更便捷、经济、省心。主机厂同样偏爱增程式,除了因为消费者喜好外,更在于这是一个“选择决定成败”的时代。增程式之所以能够实现便捷与经济,从其参数上便可见一斑。尽管长续航插混车型不在少数,但增程式的纯电续航里程普遍更高。在热效率相当的情况下,两者的馈电油耗差异并不显著。因此,选择增程式动力的车主,往往能享受到纯电模式下的低成本出行,一箱油使用大半年的体验。面对如此显著的成本节约,技术先进与否自然退居其次。
“选择大于努力”的理念,在汽车行业同样适用。面对动力系统的选择,主机厂必须在纯电、混动、燃油之间做出决策。决策的核心在于预期结果,而非过程。理性的厂商会综合考虑成本、市场接受度、应用场景等因素,选择综合优势最大的方案。而增程式动力,正是当前乃至未来的优选。从成本角度来看,相较于投入巨资研发内燃机或复杂混动系统,将成本集中于电池和电控等最具实用性和发展潜力的领域,无疑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这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车辆性能,还能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在充电便利性和馈电油耗方面,增程式动力同样表现出色。通过引入800V高压快充技术,以及换电模式的推广,充电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电控系统的优化,馈电油耗和续航达成率问题也能得到有效解决。特斯拉多年前便已实现的技术突破,如今在中国同样不再是难题。关键在于项目经费和研发周期是否充足。
在高端市场,增程式动力的优势更为明显。高性能成为高端车型的必备条件。主机厂要么投入巨资研发大排量内燃机,要么选择电机和电控系统。从结果来看,大排量内燃机不仅成本高、油耗大,而且在性能上难以与新能源车型匹敌。而增程式动力则能轻松实现高性能输出。以1.5T发动机为例,其发电量足以满足高性能车型的需求。剩余的成本可用于提升电机和电池性能,从而实现四电机布局和超快充技术。这样的性能表现,足以媲美甚至超越法拉利、布加迪等传统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