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风起云涌中,理想汽车的故事如同过山车般跌宕起伏。曾被誉为“利润王”的理想,如今却面临着业绩下滑的严峻挑战。
最新财报显示,理想汽车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80.32亿元人民币,尽管这一数字依然亮眼,但与2023年的118.09亿元相比,下滑了37.77亿元,同比跌幅达到31.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蔚来全年亏损224亿元,小鹏也持续烧钱,理想成为了“蔚小理”中唯一盈利的企业。然而,这并未能阻止市场对理想未来的担忧。
理想汽车的销量在2024年实现了增长,全年交付量达到50.05万辆,同比增长33.1%。然而,销量的增长并未能带动利润的同步提升。第四季度净利润仅为35.3亿元,同比下滑38.6%,创下近两年来的最低纪录。这种“面子光鲜、里子崩塌”的现象,让理想的处境显得尤为尴尬。
理想的麻烦,早在其引以为傲的商业模式中就埋下了伏笔。毛利率的下滑成为其盈利能力的一大隐患。2024年全年毛利率从2023年的22.2%下跌至20.5%,车辆毛利率更是从21.5%降至19.1%,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单车毛利润从32万元骤降至28万元,缩水12.5%。新推出的L6车型虽然主打性价比,全年卖出19.2万辆,占总销量的39%,但却直接拉低了单车利润。
新能源车市的价格战让理想不得不放下身段,L系列优惠最高达3.8万元,MEGA纯电旗舰更是罕见降价3万元。然而,降价容易,守住利润难。财报显示,第四季度单车均价仅为27万元,同比下降15.5%,这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也暴露了理想在成本控制上的力不从心。
理想汽车的战略失误尤为明显。纯电转型的尝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MEGA纯电旗舰上市首月退订率超30%,全年销量低迷,甚至被贴上了“殡葬车”的负面标签,严重损害了品牌溢价。原定年内推出的i8、i6纯电SUV也被迫推迟,错过了与竞争对手正面交锋的黄金时机。
在技术投入方面,理想虽然豪掷111亿元研发费用,但回报却显得尴尬。智能驾驶系统的用户实际使用率不足20%,远低于竞争对手。与英伟达合作的Thor-U芯片实测算力大幅缩水,技术含金量备受质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未跟上节奏,全年计划建成的超充站数量远未达成。
增程基本盘的动摇更是让理想的处境雪上加霜。问界M7/M9凭借“增程+鸿蒙生态”的组合拳,抢走了理想的奶爸车用户群。零跑C11则以性价比优势,在下沉市场大肆收割。理想被迫应战,降价销售,结果销售费用暴增,利润却被无情吞噬。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理想汽车的股价在2024年暴跌,港股市值缩水超1200亿港元,美股回撤幅度一度达62.5%。高管团队的减持动作更是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投资者对理想的信心崩塌,股价的断崖式下跌成为必然。
理想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纯电转型的失败、技术投入的尴尬回报、增程基本盘的动摇,以及资本市场的信心崩盘,共同将这家新势力明星企业推向了风口浪尖。未来的路,理想该如何走,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