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家电行业巨头美的集团与海尔智家近日相继发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美的集团实现营收4071.5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385.37亿元;海尔智家则实现营收2859.8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87.41亿元。这两大家电巨头在财报中的亮眼表现,不仅彰显了其在家电市场的稳固地位,更透露出它们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与野心。
尽管格力电器尚未公布2024年全年业绩,但从其前三季度的营收情况来看,格力恐难以超越美的与海尔,继续稳坐家电行业的头把交椅。然而,在这场业绩的较量背后,一场更为激烈的暗战正在悄然上演——家电巨头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机器人赛道。
面对传统家电市场增长触顶、以旧换新政策红利消退的现状,美的、海尔、格力不约而同地将机器人领域视为新的增长点。尽管三巨头在机器人赛道的选择看似趋同,实则各有千秋。美的挥舞资本大棒,通过收购德国库卡公司,迅速跻身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强之列;海尔则深耕场景化创新,试图通过机器人打通全屋互联,强化其“场景品牌”标签;而格力则埋头自研,坚守自主可控的道路,力求在机器人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美的的机器人业务在2024年虽然稳居国内第一,但同比7.58%的下滑却与集团整体14.29%的归母净利润增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反差不仅揭示了机器人市场的严峻挑战,也凸显了美的在机器人领域的焦虑。尽管美的加速向人形机器人挺进,并成立了人形创新中心,但工业与消费场景的技术代差却远超预期,美的试图将工业场景的“高精度”转化为消费场景的“高智能”,面临着“用机床逻辑造保姆”的悖论。
海尔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则更加注重用户痛点与场景化创新。从携手人形机器人企业推出专为家庭打造的人形机器人“夸父”,到拿下工业机器人巨头新时达的控股权,再到与另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海尔试图在无人家务方向上补齐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最后一块拼图。然而,高昂的售价与有限的性价比,却成为海尔机器人商业化道路上的绊脚石。
与美的、海尔不同,格力在机器人领域的“执着”近乎偏执。格力自研的工业机器人已在内部各生产基地广泛应用,并逐步替代了部分岗位的人工操作。然而,这种自研自用的“闭环逻辑”却使格力机器人在外部市场失去了竞争力。尽管格力强调其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已完成多项大负载系列产品的开发,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但在业绩上却显得惨淡——2024年上半年,格力的智能装备板块收入仅占同期总营收比重的0.26%。
家电巨头们在机器人赛道的差异选择,本质上是对技术信仰、生态构建与周期穿越三个终极命题的探讨。美的的百亿研发投入是否陷入“大而不强”的陷阱?海尔的场景化创新是否沦为技术实用主义的牺牲品?格力的“闭门造车”能否熬过市场验证的漫漫长夜?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家电巨头们在机器人领域的成败,更关乎其未来在家电市场的地位与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家电巨头们在机器人领域投入巨大,但机器人市场的周期性与不确定性却不容忽视。工业机器人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显著,服务机器人需培育用户认知,核心部件自主化依赖长期投入。这三重周期叠加下,家电巨头们能否承受住资本市场的耐心拷问?能否在机器人赛道上实现真正的突破与成长?这一切仍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