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版图上,无人驾驶技术正成为一颗璀璨的新星,引领着智慧出行的未来。广州、深圳、东莞及珠海等城市已率先布局,开放特定区域进行无人驾驶的测试与应用,而江门紧随其后,正式揭晓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的首批开放区域,覆盖了蓬江区、江海区及新会区的部分道路。
随着萝卜运力(江门)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这家专注于人工智能软件开发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的公司,预示着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将在江门进一步拓展,为市民带来全新的出行选择。然而,面对这一新兴技术,公众最为关切的是其安全性。近期小米SU7的事故更是将智能辅助驾驶推向风口浪尖,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为了确保无人驾驶试点项目的安全,江门市制定了严格的实施细则。根据《江门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实施细则(试行)》,初次申请自动驾驶试点的主体需在国内累计获得超过20张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临时行驶车号牌,完成至少20万公里的道路测试和10万公里的示范应用,且申请载人自动驾驶试点的主体需累计开展载人示范应用超过1万人次。申请车辆还需在拟申请的路段和区域进行至少360小时或1500公里的示范应用,且在测试期间无任何交通违法行为及车辆方责任的交通事故记录。这些严格的规定,无疑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落地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江门作为摩托车大市,摩托车保有量超过130万辆,电动自行车同样众多,这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环境感知与应对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摩托车与电动自行车的行驶轨迹多变,如突然变道、穿插等行为,可能导致无人驾驶车辆的感知系统出现误判或应对不及时,从而影响交通效率,甚至引发拥堵。因此,提升无人驾驶技术对这类灵活交通工具的适应能力,成为江门在推进自动驾驶测试时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从行业角度来看,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大规模投入市场,或将对江门现有的出租车和网约车行业造成冲击。据江门市交通运输局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江门全市巡游出租汽车单车日均载客约29次,日均运营里程约193.64公里,日均营收约263.14元;而网约车日均订单量约18.25单,市场饱和度已较高。随着无人驾驶车辆的加入,凭借其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成本优势,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这对于依赖出租车或网约车为生的司机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江门在推进无人驾驶测试及后续应用的过程中,还需面对基础设施配套、法律法规完善等多方面的挑战。道路的智能化改造程度、5G网络覆盖情况等基础设施因素,将直接影响无人驾驶车辆的运行稳定性和数据传输效率。而在法律法规层面,对于无人驾驶车辆在事故责任认定、保险理赔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空白,亟需完善相关法律条文,以明确各方权益。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江门在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的积极探索仍值得肯定。面对市民对安全的担忧、摩托车大市的独特挑战、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以及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和公众接受度等问题,江门需要在技术、政策和社会层面进行综合考量与协调。只有这样,无人驾驶技术才能在江门这片热土上真正生根发芽,为市民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