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涉及小米SU7车型在安徽高速路上的严重交通事故,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事故中,车辆在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开启状态下,因道路施工改道不慎撞上隔离带水泥桩,随后燃爆,导致三人不幸遇难。
据小米官方通报,事故发生在车辆启用自动驾驶辅助后的约17分钟,当时正接近高速出口,突如其来的施工改道成为了悲剧的导火索。这一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也让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车型,尤其是20万元以下区间,开始标配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的目光。然而,小米SU7事故的发生,无疑给这股热潮泼了一盆冷水。为了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多地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迅速行动,纷纷挂起了“谨慎智驾”的警示标语。
在杭州,准备置换新车的市民小童,原本已倾向于选购一款配备智能驾驶功能的新能源车低配版。但深入了解小米SU7事故详情及车辆配置后,他改变了主意,转而考虑配置更高、搭载激光雷达的版本。“我觉得,多花点钱买更安全的车,至少未来几年内能更安心。”小童表示。
目前,智能驾驶车型主要分为纯视觉方案和激光雷达方案两大类。纯视觉方案依赖摄像头捕捉图像信息,成本低廉,但在复杂环境和极端天气下可能存在感知盲区。而激光雷达方案则通过更先进的传感器,在恶劣条件下也能保持较高的感知精度,因此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
“事故车辆是小米SU7的最低配版本,采用纯视觉方案,且辅助驾驶芯片算力有限。”小童认为,车主过度依赖基础智能驾驶功能,加之夜间视线不佳和道路施工,共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因此,他更倾向于选择技术更为成熟、安全性更高的车型。
杭州某自主品牌4S店销售经理透露,近期确实有不少消费者因小米SU7事故而转而选择激光雷达版本车型。“虽然价格稍高,但安全性能的提升是值得的。对于预算较为宽裕的消费者来说,高配版本无疑更具吸引力。”
与此同时,小米SU7事故也引发了已购车用户对智能驾驶功能的重新审视。车主小周在提车初期,对智能驾驶功能持谨慎态度,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她逐渐放松了警惕。然而,小米SU7的事故让她重新认识到,智能驾驶只是辅助,驾驶员仍需保持高度专注。
“我现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会更加小心谨慎,时刻准备接管车辆。”小周坦言。她还注意到,浙江、安徽、江苏等地的高速公路上,已经出现了多处智能驾驶相关的警示标语,提醒驾驶员注意行车安全。
业内人士指出,小米SU7事故为快速发展的智能驾驶技术敲响了警钟。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功能时,应更加注重安全性能的介绍,避免过度夸大技术效果。同时,驾驶员也应提高安全意识,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技术的局限性。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法规,确保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