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行业内外的目光纷纷聚焦于小米SU7在高速路上发生的碰撞燃爆事件,该事件发生于3月29日,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模式,直至紧急关头系统才要求驾驶员接管车辆控制权。有消息透露,夜间行驶时未能识别道路施工可能是导致此次事故的关键因素。
此次悲剧迅速引发了公众对于智能辅助驾驶(智驾)技术的广泛讨论和质疑。网络上,“智驾技术不成熟”、“生命安全不应交给AI”、“智驾推卸责任”等声音此起彼伏,智驾安全问题俨然成为了汽车产业变革道路上的一道严峻挑战。
在分析小米SU7事件时,媒体与业内人士普遍关注到一个核心问题——智驾技术的责权界定模糊不清。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车企与驾驶员之间的责任划分变得异常复杂,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
探究智驾责权不清的根源,关键在于“智驾”这一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事实上,“智驾”并未被我国法律法规正式采用,官方表述中更多使用的是“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智驾作为市场或营销概念,由企业自行提出,其智能程度和辅助范围均无统一标准,完全由厂商自行定义。
由于当前法规环境不允许自动驾驶汽车上路,企业只能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通过智驾、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来推广相关技术。这种暧昧的操作方式为后续的一系列问题埋下了隐患。
即便在法规允许L3级别自动驾驶的地区,其应用也面临着悖论。L3级别自动驾驶要求系统主导驾驶,驾驶员在必要时接管,但这种模式要求驾驶员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这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实现,且“必要接管时间”的定义也模糊不清。小米SU7事件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系统在即将发生事故时才要求驾驶员接管,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更为严重的是,智驾技术在追求市场价值和等待责权规则制定之间形成了另一层悖论。车企急于将类L3自动驾驶技术推向市场以获取竞争优势和资金回报,但面临法规不支持、不保护的困境。这种灰色策略对车企、车主以及自动驾驶产业的整体发展都带来了巨大挑战。
智驾技术的模糊性和缺乏标准化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不同车企对智驾的定义和宣传各不相同,消费者难以直观判断不同方案的优劣。同时,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厂商在宣传中容易进行文字游戏或偷工减料,对消费者构成潜在威胁。
以小米SU7为例,其标准版虽宣传具备智驾能力,但并未配备激光雷达,这一关键差异可能被消费者忽视,从而引发安全隐患。同样,比亚迪在推动智驾功能汽车降价时,其价格最低的方案也缺乏关键智驾功能,所谓的高阶智驾普惠更多是基于模糊定义的营销手段。
智驾技术的标准化缺失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导致了市场评价的极端化。消费者难以从媒体和网络中获得客观、准确的智驾水平对比信息,这对于关乎生命安全的交通工具选择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智驾技术的未来走向显得尤为关键。要么以安全为前提,严格遵循法规要求,避免责权不清等问题的出现;要么加速法律法规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全面应用。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都需要建立自动驾驶能力的行业标准与评判体系,确保消费者能够基于客观、准确的信息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