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清明节期间发生了一起由新能源汽车品牌乐道汽车引发的社会舆论风波。该品牌发布了一张宣传海报,标语为“清明换电随时走”,这一行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争议。不少网友指出,该海报缺乏对传统节日的尊重,显得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之心,同时也暴露了品牌文案团队在敏感性把握上的不足和文化认知的短板。
随着舆论的持续发酵,乐道汽车品牌团队内部也经历了重大的人事变动。据报道,两名基层员工因此次事件被劝退,四名管理者受到了警告处分,而品牌负责人则受到了更为严重的警告。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新能源品牌在商业逻辑与文化底线之间面临的困境,也引发了关于品牌管理、营销策略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讨论。
据内部消息透露,这张引发争议的海报是由乐道汽车的市场团队自主设计的,并且在未经品牌终审流程的情况下就直接发布了。官方在后续的声明中承认了内容的失当,并表示这严重违背了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暴露了审核体系的重大缺陷。同时,这也是乐道汽车在短短三个月内第二次陷入广告争议。今年3月,其“换男友不如换电”的传播方案就曾因涉嫌物化男性而引发公众的不满。
这两起事件共同指向了品牌管理上的系统性问题。乐道汽车在追求传播效果的过程中,似乎忽视了价值底线的坚守,导致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尤其是在流量焦虑的驱使下,团队为了制造传播爆点,屡屡突破价值底线,这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也消耗了用户的信任。
乐道汽车总裁艾铁成的离职也与此事件紧密相关。他在社交平台宣布了这一决定,称这是人生中最艰难但必要的选择。回顾他在2024年广州车展上的公开承诺,他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在2024年12月实现单月交付1万辆,2025年3月突破2万辆,否则将主动请辞。然而,实际运营数据却显示,乐道汽车在2025年前两个月的交付量分别仅为5912辆和4049辆,远远未能达到既定目标。
这一销量困境进一步暴露了新能源品牌在战略上的迷失。当管理团队为了完成短期的KPI而选择用争议营销来换取市场声量时,实质上是在透支品牌资产来换取数据增长。这种短视的运营思维不仅无法持续推动品牌的发展,反而加速了用户信任的流失。
乐道汽车的这一危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新能源赛道竞争升级的一个缩影。随着行业从资本驱动的“概念造车”转向用户主导的“价值交付”,品牌价值观正成为决定品牌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作为蔚来汽车“用户企业”理念的延伸品牌,乐道汽车在执行层面却屡屡出现创意越界的情况,这无疑给品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此次清明营销事故给新能源品牌敲响了警钟:在智能电动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品牌信任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但一旦失去,可能只需要一次错误的决策就能导致信任的崩塌。因此,如何平衡创新传播与文化敬畏,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坚守价值底线,将成为所有新能源品牌必须面对的成长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