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的价值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塑。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还逐步转型为世界顶级的制造中心。而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引领全球科技产业的创新潮流。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显赫。凭借庞大的业务规模和显著的成本优势,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全球商品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中国的制造业份额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一,出口份额也稳定在七分之一左右。这一成就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工业附加值和国际贸易的深远影响中。
中国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其完善的供应链生态体系。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加工,再到研发创新和销售服务,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了41个大类、207个中类和660多个小类。这一全面的工业体系,为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人才资源是中国制造业的另一大驱动力。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技能人才规模超过2亿,高端专业技能人才也达到了6000多万。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智能制造领域更是取得了显著进展。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一,机器人密度位居全球第三,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工厂设备数控化率超过66%。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加,PCT专利数量不断攀升。在数字革命浪潮中,中国在大模型、人工智能、5G基站等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新兴业务方面,中国在人形机器核心供应链中的占比高达63%,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也具备明显优势。在尖端科技领域,如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方面,中国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态势尤为引人关注。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竞争加剧与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的双重特征。价格战在行业内愈演愈烈,从直接降价到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再到增配不加价、OTA软件标配等增值服务竞争,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同时,供应链成本的内卷也表现为成本的年降,行业平均降本幅度在15%左右,部分企业甚至高达30%-40%。
智电汽车的技术创新发展同样经历了油电平价、电车价格优势凸显和智驾平权三个重要阶段。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凭借先进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和不断迭代的软件算法,实现了与合资品牌的竞争。新一代插电混动、增程技术以及部分纯电车型,为市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如今,智驾平权成为行业新热点,多款车型配备了激光雷达,汽车技术创新正向智能化、数字化和服务增值方向迈进。
中国汽车企业在车型开发周期上展现出巨大优势。外资车企开发一辆车通常需要3-4年,而中国车企通过采用扁平化组织架构、先进的仿真策略和同平台化开发理念,将开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左右。在换代车型或改款车型方面,中国自主车企的迭代速度同样惊人,基本上一年多一点就能完成换代,而外资品牌则需要四年左右。这种速度和效率,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优胜劣汰、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如今,中国已步入智电新汽车时代。凭借创新引领和产品优势,中国实现了产品输出和技术输出。众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开始反向应用中国车企的技术架构、资源和产品技术。例如,大众与江淮合作建立大众安徽,采用中国供应链出口欧洲;Stellantis与零跑合作,零跑T03在欧洲实现本土化生产;奔驰与吉利合作,利用吉利SEA架构开发smart车型并出口欧洲。这些合作不仅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大实力,也展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吸引力。
在自动驾驶和线控底盘领域,中国车企和科技公司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小鹏的XNGP基于端到端大模型,在城市中无需高精地图或轻高精地图就能实现较好的NGP功能。华为的ADS3.0技术先进,最新的4.0版本接近L3级架构。在底盘领域,小鹏X9的后轮转向技术、蔚来ET9的线控转向系统以及比亚迪的云辇系统,都展现了出色的性能和创新。
在三电和电气化零部件领域,中国企业同样不断挑战性能天花板。理想在宁德时代的赋能下,5C超充技术能在12分钟实现500公里续航。宁德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及部分企业正在研发的固态电池,都在结构创新、材料创新、超级快充技术和能源融合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