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汽车产业迈向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崭新纪元,汽车芯片作为驱动这一变革的核心力量,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近年来,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正悄然兴起:汽车芯片制造产业正加速向中国转移。这一动向背后,是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兴起与全球芯片巨头对中国市场的深度布局。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堪称全球汽车行业的一大亮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自2021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便步入快速增长通道,连续四年产销增速超过30%。至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新车在总销量中的占比已攀升至40.9%,显示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强大潜力。比亚迪、埃安、零跑等新能源车企纷纷交出亮眼的成绩单,小米汽车等新兴势力也崭露头角,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庞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对汽车芯片的需求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电动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车,在芯片使用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据测算,传统燃油车大约需要600-700颗芯片,而电动车则需约1600颗,智能车更是高达3000颗以上。特斯拉Model S等高端车型,在自动驾驶、电机控制、信息娱乐等多个领域,均大量使用芯片,推动了汽车芯片需求的持续攀升。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普及,汽车芯片的种类与功能也日益丰富。从动力系统、底盘系统到车身系统、座舱系统、智驾系统,汽车芯片的应用场景愈发广泛。控制芯片、计算芯片、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等各类芯片,共同构成了汽车电子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汽车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出了多款覆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功率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产品。
地平线征程6系列、黑芝麻智能武当C1200系列、辉羲智能光至R1等智驾芯片,以高性能、高集成度等优势,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DF30、芯驰科技E3650、紫荆M100等车规级MCU与控制芯片,也在动力控制、车身底盘等关键领域实现了自主可控。比亚迪推出的1500V车规级SiC功率芯片,更是打破了行业技术壁垒,推动了电动汽车性能的提升。
在国际市场方面,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吸引了全球芯片巨头的目光。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等国际龙头汽车芯片企业,纷纷将芯片制造等产业布局在中国。英飞凌宣布了汽车业务中国本土化战略,计划于2027年实现主流产品的本土化量产;意法半导体与华虹宏力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40nm MCU的代工业务;恩智浦也在积极探索服务中国市场的路径,寻求在中国建立供应链。
然而,尽管中国企业在汽车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应用在车身控制、自动驾驶等领域的芯片,实现自主化仍需时日。因此,中国芯片厂商与车厂应充分利用本土市场的优势,通过软硬协同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共同应对国际竞争。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变革的背景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持续创新与合作,中国有望在全球智能汽车芯片市场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