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美国的国际知名网红“Speed”,在中国的一场直播旅行中意外收获了“甲亢哥”的昵称。自3月末以来,他以激动人心的直播方式,带领观众游历了中国多个城市,深入体验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与科技发展。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旅程中,“甲亢哥”不仅饱览了中国的山川美景、古迹建筑,还亲身体验了古老文明与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然而,更令人瞩目的是,前沿科技成为了此次旅行的一大亮点。在上海,他乘坐了风驰电掣的高铁;在北京故宫,通过AR技术观赏了全息皮影戏;在深圳,则与机器人共舞,并购买了华为最新款的三折叠屏手机。
“甲亢哥”的镜头记录下了一个个生动的瞬间,这些瞬间不仅展示了科技元素如何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反映了各地在“文旅+科技”领域的不懈探索。据记者采访了解,各地积极推动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旨在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潜力,同时以科技塑造城市品牌,吸引更多人才与投资,从而悄无声息地扩大城市影响力。
深圳作为此次旅行的重要一站,尤为引人注目。“甲亢哥”在这里体验了比亚迪仰望U8的“水上漂移”,惊叹于中国汽车的先进技术。他还密集体验了多项“黑科技”,包括与机器人共舞、通过美团无人机收取外卖、在华为旗舰店购买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乘坐亿航智能的eVTOL飞行器,以及观赏大漠大无人机编队表演。在旅程结束时,“甲亢哥”由衷地感叹:“深圳是中国被严重低估的城市。”
深圳通过“甲亢哥”的镜头,再次强化了自己作为科技创新城市的形象,同时也打造了独特的文旅品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宋昌耀表示:“科技是生产力,文旅是生活力。对于城市而言,布局‘科技+文旅’项目是推动城市品质发展的重要工具。这不仅可以实现科普和科技项目的宣传,还能通过科技赋能文旅发展,增加文旅消费选择,最终实现城市宜业、宜居、宜游的发展目标。”
事实上,深圳并非孤例。近年来,多座城市都在“科技+文旅”领域发力,开发了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例如,北京亦庄围绕工业科技旅游主题,推出了多条路线和示范场景,举办了系列特色活动。小米汽车工厂、空天城堡、机器人大世界等,依托科技创新产业优势,打造了一批“好风景”。杭州也打造了“遇见六小龙·生活展示馆”,将六家科创企业的前沿成果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空间,探索科技旅游的新玩法。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指出,城市加快推进“科技+文旅”布局有多重考量,包括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提升城市科技竞争力,推动文旅创新发展、带动文旅新消费,以及体现城市科教与文化的综合实力,吸引投资和优秀人才。
在“科技+文旅”的浪潮下,各地纷纷引入机器人、低空飞行器、虚拟现实等技术,重塑旅游体验,开辟新的盈利模式。例如,泰山文旅集团与科技公司共同研发的登山助力机器人,在春节假期试运营期间吸引了大量游客体验。许多地方还引入智能化技术提升服务效率,改善旅游体验。
“科技+文旅”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企业、科技项目植入文旅思维,打造网红项目;另一类是文旅企业、文旅项目引入科技手段,增强新奇性和技术沉浸感。然而,业内人士也指出,在各地竞相发力“科技+文旅”的同时,应结合本地特有的文旅资源进行个性化开发,避免同质化陷阱。本地优势产业与特色文旅资源的组合,应成为城市推进“科技+文旅”的主攻方向。
“科技+文旅”的浪潮也为相关公司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广东发布的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措施中,明确提到培育创新型旅游企业,鼓励科技、交通等企业跨界布局旅游产业。已有一些实力雄厚的科技、交通企业跨界进入旅游产业,成为新技术的重要应用落地场景。同时,旅游公司也积极与科技公司合作,打造“科技+文旅”产品与服务项目。
然而,科技与文旅的融合并非易事,尤其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增加科技投入或装备采购开支可能带来债务风险,技术迭代速度较快也可能引发项目失败。因此,相关公司在进行业务布局时必须提前考虑这些风险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