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智驾遇冷,新势力车企还能靠什么打动消费者?

时间:2025-04-11 11:25:45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近期,小米汽车SU7在高速碰撞后发生的爆燃事件,不仅让小米汽车及其创始人雷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也让整个汽车行业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可靠性产生了深刻反思,这一事件恰逢上海车展前夕,无疑为即将展开的行业盛宴增添了几分凝重。

2025年,原本被业界寄予厚望,视为“智能驾驶平权元年”,众多车企蓄势待发,准备在各大发布会上大展智能驾驶的风采。然而,小米SU7的事故如同一盆冷水,让原本热衷于宣扬智能驾驶的车企们,如蔚来、比亚迪乃至小鹏等,都选择了沉默是金,不再轻易触碰这一敏感话题。

蔚来曾每周定期发布智能驾驶技术的最新突破和案例,但事故发生后,这一传统戛然而止;比亚迪高管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智能驾驶的发言也被迅速删除。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兴势力,对于智能驾驶的营销都变得更加谨慎。

智能驾驶,这个曾经被视为车企争夺市场的“杀手锏”,如今却仿佛成了一块烫手山芋。事故背后,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质疑声四起,整个行业也迎来了从“技术炫耀”向“稳定性比拼”的转变。那么,在智能驾驶技术不再是单纯口号的当下,各大车企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谁在这场竞赛中领先,谁又落在了后面?而除了智能驾驶,车企们还能拿出什么新的看点?

从技术实力和落地进度来看,车企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小鹏、华为的鸿蒙智行以及理想。这三家车企已经实现了端到端大模型的全量上车,NOA领航功能覆盖了从乡村到城区的全场景,场景切换无缝衔接,时空感知和领航行为精准无误。小鹏早在2021年便开始发力,华为于2022年迎头赶上,理想则在去年春夏之交通过引入“端到端+VLM”双系统,成功跻身第一梯队。

紧随其后的是第二梯队,包括蔚来和极氪。这两家车企的功能覆盖相对全面,但智能驾驶方案的迭代速度稍慢于第一梯队,覆盖场景仍有待优化,目前尚未推出“车位到车位”的智能驾驶功能。蔚来作为智能驾驶研发的先行者,2023年夏天已开通高速NOA,但随后进度有所滞后,直到最近才传出即将推出“世界模型”的消息。极氪的端到端和车位到车位功能也尚处于少量上车阶段。

第三梯队则包括了小米、比亚迪、长城等车企,这些车企代表了业内的主力军,智能驾驶方案多采用内部自研与外部采购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各车企宣称的全民智能驾驶方案已经摆脱了高精地图的束缚,达到了无图城区NOA阶段,但整体发展进度和用户体验明显落后于前列。

然而,纸上谈兵终觉浅,智能驾驶技术的真正落地水平才是决定用户体验的关键。根据第三方证券机构和媒体的多次路测报告,各车企在实际落地中的表现与纸面实力存在一定差距。今年以来,东吴证券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了大样本泛化路测和小样本深度路测,从小鹏、华为、理想、特斯拉等七家车企的智能驾驶体验中分析出了两个梯队。

小鹏、华为、理想和特斯拉处于第一梯队,展现出了较强的实力。小鹏在综合体验上表现出色,无论是简单场景还是复杂困难场景都应对自如;华为则展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但智驾风格较为激进;理想在升级后整体风格向平稳回复,接管率低,处理能力强。

而魏牌蓝山、极氪、小米则属于第二梯队,在智能驾驶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困难场景的处理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间。魏牌蓝山在本次路测中行车决策合理,新增了掉头场景,并在深度路测中实现零接管;极氪的城市NZP具备处理大部分城市场景的能力,但在困难场景的处理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小米的HyperOS在掉头能力上表现优秀,但在匝道出口识别和无保护左转时的效率和精准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在智能驾驶技术成为“烫手山芋”的当下,车企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竞争策略。对于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们来说,除了智能驾驶,能谈及的领先维度确实不多。小米的新车YU7很可能因智能驾驶事件而推迟上市,而这款新车原本承载着小米汽车吃下特斯拉Model Y份额的野心。蔚小理则几乎明牌,理想将换上新的英伟达Thor芯片和激光雷达,蔚来将更换自研的神玑芯片并推送NWM世界模型,小鹏则更多关注增程方面的新消息。

相比之下,零跑和极氪还算有些亮点。零跑将推出D系列的SUV和MPV,其中大6座/7座SUV可能价格将进入20万元之内;极氪的旗舰SUV则号称杭州湾库里南,其900V电混系统也颇具竞争力。

然而,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大厂,技术迭代更多是为了降低成本,消费者也很难再为单纯的“噱头”买单。在智能驾驶技术熄火的这一段时间里,车企们很可能将重回“价格战”的老路,而这也将成为上海车展的最大看点之一。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等传统大厂都已做好了狙击新势力以及收割合资车市场的准备,无论是比亚迪的“998策略”,还是吉利的超大SUV,亦或是长安可能带来的10万元级带有激光雷达的新车,都将是车展上的亮点。

当智能驾驶成为新时代汽车的普遍特征后,它曾是车企们离不开的卖点。然而,在消费者逐渐趋于理性的当下,智能驾驶似乎也不再是车企们的最佳“谈资”。小米SU7事件发生后,多家车企高管发表了尖锐的评价,虽然有的秒删、有的撤回,但还是透露出行业内部的焦虑与不安。在智能驾驶技术成为“烫手山芋”的2025年,车企们到底还有几斤几两?今年的上海车展或许将给出答案。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