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了一项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该通知详细阐述了海关总署对于“集成电路”原产地认定的具体规定。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集成电路的原产地被认定为流片地。
协会进一步建议,无论是已封装还是未封装的集成电路,在进口报关时,其原产地应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这一规定对于半导体产业内的企业和进口商而言,无疑具有重要影响。
尽管有声音认为这一规则是新政,但协会方面澄清,该规则其实早已明确,并非新出台的政策。中国作为全球集成电路的重要进口国,长期以来坚持零关税政策,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当前全球化贸易体系面临挑战,协会此次发布通知,旨在帮助行业统一认识,确保业务操作符合规定。
以英伟达、AMD和高通等美国fabless厂商为例,这些公司虽然在美国设立,但芯片流片多在台积电完成。因此,按照新规定,这些芯片的原产地将被认定为中国台湾。这意味着,进口商在采购这些芯片时,无需考虑关税成本。相比之下,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为在美国本土的出货量占比高达60%-70%。
业内预计,包括英特尔、格罗方德、德州仪器、美光、ADI、Microchip、安森美、Skyworks和Qorvo在内的多家美国半导体制造商,其由美国本土晶圆厂制造的芯片在对华出口时,可能会受到中国对美加征关税的影响。这一变化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不少客户开始积极拉货、备货和囤货,尽管目前尚未出现涨价情况,但市场观望情绪浓厚,不少订单已经暂停报价。
另一方面,随着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半导体国产化趋势将进一步加速。按照新的原产地认定标准,那些在东南亚和中国台湾进行封测的半导体产品,虽然可以通过绕道等方式规避关税,但那些在美国流片的半导体产品可能会面临高达125%的关税。因此,对于能够替代的芯片品类而言,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
随着半导体原产地认定标准的落地实施,国产替代概念在资本市场上也受到了热捧。4月11日,A股半导体板块出现反弹,其中模拟芯片板块表现尤为抢眼,纳芯微、思瑞浦、圣邦股份等多只个股纷纷涨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国产替代概念的认可,也预示着半导体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半导体产业而言,原产地认定规则的调整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它将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同时,这也将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助力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半导体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和科技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动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半导体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合作和交流。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才能实现半导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因此,我们应该秉持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