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动车行业掀起了一股钠电池热潮。早在2023年下半年,雅迪便率先发布了首款钠电池电动车,随后2024年,爱玛、台铃、新日等品牌也纷纷跟进,推出了各自的钠电池车型。然而,尽管钠电池电动车的宣传已持续三年之久,消费者却发现,在市场上依然难以购买到这类产品。
究其原因,钠电池的量产之路并不平坦。首先,供应链短缺成为一大障碍。钠电池的关键材料硬碳负极,其80%依赖日本进口,这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和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普鲁士蓝正极材料因结晶水问题导致量产良品率下降,进一步阻碍了钠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在成本方面,尽管钠电池的主要原材料相对便宜,但其整体成本却并不低。正极材料中的镍价飙升,加之负极硬碳材料依赖进口,使得钠电池负极成本比锂电池石墨负极高出20%。与此同时,随着碳酸锂价格的暴跌,磷酸铁锂电池成本已降至历史低点,甚至击穿了钠电池的成本底线。
市场反应也进一步揭示了钠电池电动车的困境。2025年,雅迪在线上推出了四款钠电池电动车,然而销售结果并不理想。其中,最热销的一款车型在三个月内仅售出200辆,这一销量甚至不及一些三线品牌车型一个月的销量。钠电池电动车的销售仅限于网络平台,线下实体店尚未布局,导致消费者难以找到购买渠道。
消费者对于钠电池电动车的观望态度也是影响其市场普及的一大因素。尽管许多消费者表示希望使用钠电池电动车,但在实际购买时,他们却对钠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性能表示担忧。部分消费者认为钠电池比锂电池更易发生爆炸和起火事故,因此不愿冒险尝试。同时,对于钠电池续航里程的宣传,消费者也持谨慎态度,担心存在虚假宣传。
尽管钠电池电动车的宣传声势浩大,但受供应链短缺、成本高昂以及消费者观望态度等多重因素影响,其市场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钠电池电动车或许能够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仍需保持理性态度,审慎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动车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