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预制菜热度骤降,餐桌上的“快餐革命”还能走多远?

时间:2025-04-14 09:01:54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四月的春光并未给预制菜行业带来温暖的气息。近期,预制菜领域的投融资活动几乎停滞,头部企业和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对这一领域的投资热情显著降温。

就在上个月,315消费者权益日再次将预制菜推上了风口浪尖。一家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因预制菜存在“菌落超标”问题被重罚,这一事件不仅给行业带来了沉重打击,更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危机。

曾被誉为“中国预制菜之王”的安井食品,其市值在预制菜概念火爆的2021年一度飙升至约680亿元,但如今已大幅缩水近450亿元,净利润也持续下滑。预制菜从昔日的“香饽饽”变成了如今的“烫手山芋”。

预制菜曾被视为餐饮行业的革命性突破,被资本追捧为万亿级风口,被誉为打工人的便捷福音。然而,随着“科技与狠活”的标签深入人心,这盘看似丰盛的预制菜大餐,似乎还未完全熟透,便已凉了大半。

预制菜行业的每一次负面事件都在拷问着行业的未来。这盘被资本快速催熟的“大餐”,究竟还能在消费者的餐桌上停留多久?

回顾过去,预制菜赛道的狂热景象令人咋舌。新品牌仅凭一份PPT就能轻松融资,老牌食品企业纷纷转型投入预制菜领域,连互联网公司和房地产商都试图跨界分一杯羹。融资事件频发,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整个行业似乎一片繁荣。

然而,好景不长。预制菜行业的繁荣景象在2024年急转直下,仿佛一夜之间从高楼林立跌入谷底。年初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信心受挫,紧接着“预制菜进校园”的争议更是引发了舆论哗然,最终教育部明确表态“不宜推广”,给预制菜行业泼了一盆冷水。

资本迅速撤离,预制菜行业的融资事件骤减,二级市场更是哀鸿遍野。截至2024年底,A股预制菜概念股的总市值较年初蒸发了近750亿元。

行业内的企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曾经的“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营收和净利润双降,加盟商纷纷撤离;手握大客户的千味央厨净利润同比暴跌超四成;即便是表现相对优异的安井食品也大幅下跌,增速明显放缓。整个行业似乎进入了寒冬。

预制菜行业的寒气首先吹向了餐饮B端市场。过去,为了追求降本增效,连锁餐厅大量使用预制菜,但现在消费者开始反感这种做法。他们花钱进餐厅就是为了品尝新鲜热乎的菜肴,而不是吃加热包里的预制菜品。因此,一些餐厅开始高调宣布拒绝预制菜,以安抚焦虑的消费者。

然而,在餐厅被口诛笔伐的同时,预制菜在家庭C端市场却意外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尤其是在节假日家宴或工作忙碌的晚餐时段,预制菜为不擅厨艺或时间宝贵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便捷的解决方案。预制菜年夜饭销售额持续增长,也说明了其在特定需求下的不可替代性。

尽管如此,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满意度仍然不高。超六成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现炒菜品。预制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满意度更是垫底,仅为16.62%,远低于及格线。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口感和安全性存在疑虑,这种爱恨交织的状态反映了预制菜当前的尴尬处境。

预制菜的争议主要源于工业化逻辑与传统饮食文化、现代健康焦虑的碰撞。预制菜失去了中餐特有的“锅气”,口感千篇一律且往往过咸过油。消费者对预制菜中的添加剂存在严重焦虑,担心其中含有过多的防腐剂。菌落超标、劣质原料等丑闻频发,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预制菜行业的信息不透明。餐厅使用预制菜却不在菜单上标明,预制菜包装上往往只突出便利性,对加工工艺和添加剂作用含糊其词。这种不透明的操作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预制菜的不满和疑虑。

在添加剂焦虑和锅气执念的双重夹击下,预制菜行业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是能够通过自我革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还是在消费者的集体怨念中逐渐消失?这一切都有待时间的验证。

更多热门内容
优刻得全球化数字基建,护航中资企业乘云出海
作为AI时代的云科技公司,优刻得正以全球化智算中心布局,全力打造智能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为全球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球化是中国企业的必答题”经济全球化下,全球产业链紧密相连。伴随着中国科技和经济影响力的提升,中资企业有能力将技术、产品

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