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维力传感器这一高科技产品逐渐从航空航天领域的“阳春白雪”转变为工业自动化乃至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下里巴人”。2012年,美国SpaceX公司的无人驾驶飞船“Dragon”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所使用的正是NASA研发的六维力传感器。当时,这种传感器体积庞大且造价高昂,主要应用于尖端军工和航天领域。
然而,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精进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六维力传感器迅速实现了小型化和低成本化。如今,这一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还悄然进入了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感知系统。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人机交互本质的需求在推动。
人类在与物理世界互动时,不仅依赖于视觉和听觉,更重要的是触觉反馈。例如,当我们拿起一个鸡蛋时,能够凭借手指末端的触觉感受器,既不会捏碎它,也不会让它滑落。人形机器人要实现类似人类的灵巧操作,同样需要具备精确的力觉感知能力。六维力传感器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力和力矩信息,使机器人“感知”到对物体施加的力及其分布状态,这对于机器人的精细操作、平衡行走以及与人类的安全互动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人形机器人项目的不断涌现,六维力传感器这一原本小众的传感器品类突然成为投资界的关注焦点。一方面,六维力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成本结构中占比高达19%(以特斯拉机器人为例),是单一价值最高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另一方面,这一领域尚未形成绝对垄断格局,国产化替代空间巨大,市场预期从当前的几亿元规模迅速扩展至未来可能的百亿量级。
从技术角度看,六维力传感器能够同时测量三个正交方向的力分量(Fx、Fy、Fz)和围绕这三个轴的扭矩分量(Mx、My、Mz)。这种全维度测量能力使其成为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神经末梢”。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应变片式、光学式和压电/电容式三种技术路线的六维力传感器。
应变片式传感器是当前最主流的技术路线,具有精度高、技术成熟、频响特性好、测量范围广等优势。光学式传感器则具有高可靠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特点,适用于特殊环境。压电/电容式传感器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结构相对简单,环境适应性较强。每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选择也有所差异。
然而,六维力传感器的制造工艺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特别是高精度的应变片式传感器,其制造过程堪称精密仪器领域的“匠心工艺”。材料组件包括弹性体、应变片、电路板、粘接剂和外壳等,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制成合格产品。这种复杂的工艺流程导致高精度六维力传感器的制造周期长、成本高、良品率低,也是该行业长期以来保持高门槛的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六维力传感器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扩展。目前,工业自动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约77.1%的市场份额。在这一领域,六维力传感器主要用于精密装配、精密加工以及质量控制等需要精确控制力的场景。汽车测试领域约占7.6%的市场份额,应用包括安全设备测试、车身刚度测试以及驾驶动态测试等。
虽然人形机器人领域目前仅占约1.6%的市场份额,但增长最为迅猛。在这一领域,六维力传感器主要用于手部操作、行走平衡以及人机交互等。随着人形机器人对成本控制的要求提高,如何在保持性能的同时降低制造成本,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国内一些企业已开始探索自动化贴片、标准化设计等方向,以期实现批量生产和成本下降。
在六维力传感器领域,不同的应用场景催生了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局面。硬件传感直接测量方案以其高精度、反应速度快、数据可靠性强等优势,在高端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其硬件成本高、安装复杂等劣势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电流环力控方案则简化了硬件结构、降低了成本,但精度通常低于直接测量方案。纯视觉+算法方案则完全依靠视觉传感和先进算法的力觉推断,硬件成本极低,但算法复杂度高、计算资源需求大,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六维力传感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特斯拉机器人为例,其手腕和脚踝部位都安装了高精度六维力传感器,提升了机器人的精细操作能力和行走稳定性。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预计这一领域的六维力传感器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中国市场的六维力传感器出货量和市场规模有望分别增加到119.5万台和143.3亿元,实现数十倍的增长。
这种增长预期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进程将带动核心零部件需求;二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将推动六维力传感器价格快速下降,进一步扩大市场。目前,六维力传感器的平均单价已从2020年的约2.63万元/台下降到2023年的约2.49万元/台,部分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六维力传感器已降至千元级别,未来有望进一步下探。
在投资界看来,六维力传感器行业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壁垒和规模效应特征。具备长期力觉技术积累、已实现规模化量产能力以及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已取得先发优势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这些企业不仅能够在产品性能、可靠性和创新能力上提供保障,还能更容易抓住市场机遇,实现快速发展。
随着计算机视觉和AI技术的飞速发展,纯视觉+算法方案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虽然目前这一方案在精度和实时性方面仍存在挑战,但未来随着算法的不断进步和计算资源的不断提升,其竞争力有望得到显著提升。多模态感知的趋势下,这种方案也被视为最具未来感的技术方向之一。
总之,六维力传感器作为高端传感设备,正处于从专业工业应用向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扩张的关键阶段。虽然当前市场规模有限,但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国产厂商凭借性价比优势和服务响应能力,正逐步蚕食外资品牌市场份额。在这个从航天科技走向消费级应用的高精尖传感器领域,中国企业已经站在了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舞台上。
随着人形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这个“小而美”的细分领域有望成为机器人产业链中价值增长最为显著的环节之一。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在这一领域创造战略性机遇,为行业带来良性发展循环和持续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