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以来,AI陪伴类产品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据相关机构预测,中国市场的AI情感陪伴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从2025年的38.66亿元增长至2028年的59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8.74%。然而,近期DataEye研究院却发现,曾经风靡一时的社交AI APP业态正悄然发生变化。
具体而言,星野、猫箱等昔日的热门社交AI产品,不仅投放力度大幅下降,活跃用户数量也急剧减少,整个行业似乎正经历一场寒流。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关注,人们不禁要问:社交AI,究竟怎么了?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行业转变,DataEye研究院选取了星野、猫箱、筑梦岛三款具有代表性的社交AI产品,从数据和市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自2025年以来,这三款应用在大陆市场苹果端的下载量均出现了显著下滑。其中,星野与猫箱作为社交AI领域的佼佼者,其下载量走势高度一致,均在2月上旬达到高峰后迅速下滑,至今维持在较低水平。筑梦岛的下载量虽然整体偏低,但下滑趋势同样明显。
在投放力度方面,三款应用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据ADX行业版数据显示,自2025年以来,它们的投放素材量均呈现明显下滑态势。星野虽然投放力度遥遥领先,但在2月份也遭遇了腰斩,之后虽有回升,但再度下滑。猫箱和筑梦岛的投放力度下滑程度更为严重,甚至超过了星野。整体来看,这三款应用在2月份均迎来了投放力度的暴跌。
在投放渠道方面,三款应用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星野和筑梦岛主要投放腾讯系媒体平台,而猫箱则更倾向于字节系穿山甲联盟。然而,无论是腾讯系还是字节系媒体平台,都受到了此次社交AI行业降温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交AI行业的这一变化呢?DataEye研究院结合公开数据和资料,从外部和内部因素出发进行了推测。外部方面,AI行业战略重心的转移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随着DeepSeek等深度思考大模型的兴起,整个AI行业的战略重心逐渐转向了C端“AI助手”,社交AI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内部方面,产品同质化严重和商业化模式吸引力一般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多数社交AI应用在设计、角色和聊天逻辑上高度相似,缺乏创新,同时主流的盈利方式——订阅会员对用户核心体验的影响并不强烈。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AI遇冷的现象并非只在国内发生。海外社交AI头部产品Character AI的下载量也呈现下滑趋势。这进一步证明了产品同质化、商业前景模糊等问题对社交AI行业的影响。那么,社交AI是否真的是一个伪命题呢?DataEye研究院认为,这需要辩证看待。社交AI在情绪价值方面表现出色,能够为用户提供无条件的关心、包容和鼓励。然而,在理性价值和生理价值方面,社交AI仍存在明显短板。因此,如果只看情绪价值,社交AI并非伪命题;但如果综合考虑各方面价值,其缺点则难以弥补。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社交AI行业或许需要进一步细分赛道。一方面,可以扬长避短,聚焦情绪价值,发力心理疗愈、情绪树洞等场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补足短板,专攻AI陪伴终端产品等细分赛道。事实上,这两条路线如今均有人尝试,但究竟孰优孰劣还难以定论。不过,无论如何,AI社交的核心发力点永远不是直接替代人与人的现实社交关系,而是通过辅助人们解决情绪宣泄的形式,让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构建健康社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