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新能源汽车能效分级,能否终结“节能”迷雾?

时间:2025-04-14 13:28:37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汽车能效分级制度应运而生,标志着汽车行业正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技术竞争时代。过去,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效果大多依赖于车企的宣传,缺乏一个统一且透明的评价标准。但如今,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

回顾燃油车时代,一张简单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便能清晰展现车辆的能耗情况。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却让这一传统方式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内于去年7月正式实施了新的轻型汽车能源消耗量标识,这一标准不仅细化了不同使用场景下的能耗表现,还特别针对新能源汽车,明确了其在各种工况下的能耗水平。

在新的能效划分标准中,采用了更为科学的衡量方式,不再单一依赖能耗数据,而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车辆的能效等级。其中,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行车能效部分,采用了“双积分曲线”测试方法,通过模拟多个平均速度下的能耗表现,尤其是针对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高速能耗,将测试速度上限设定为120km/h,并对最高车速低于该标准的车型进行系数修正,以确保评价的公平性。

新标准还针对真实使用场景进行了全场景测试,包括高温、严寒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的能耗表现,力求使评价标准更加贴近消费者的日常使用需求。在空调能效方面,更是引入了静态和动态双场景测试标准,以更全面地反映用户在日常使用中的能耗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在驻车状态下能够更节能地使用包括空调在内的各种舒适功能,因此静态测试也被纳入其中,以更真实地还原实际用车场景。在驱动能效方面,与车企常宣传的最高效率不同,新标准更看重平均表现。实际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平均效率主要集中在79%-88%的区间内,尽管如此,这一表现仍然明显优于传统燃油车。

补能能效也是此次能效评定中的一大亮点。以往车企在宣传时往往只强调最高充电效率,但消费者在实际使用中却很难达到这一峰值功率。因此,新标准将快充和慢充都纳入测试范围,特别是针对交流慢充,认证车辆的效率普遍在91%-98%之间,不同品牌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从首批公布的车型名单来看,自主品牌在能效方面表现出色,8款认证车型均获得了整车能效一级认证,这充分证明了国产新能源汽车在三电技术等方面的明显优势。然而,尽管有11款车型获得了整车一级能效认证,但在分项中,仅有6款车型获得了全部一级能效认证,其余车型仍有提升空间。

在获得全部一级能效认证的6款车型中,包括上汽大众ID.3、上汽大众ID.4 X、北汽极狐阿尔法T5、蔚来乐道L60、小鹏MONA M03和小鹏P7+等热门车型。然而,也有一些车型在能效方面表现不佳,例如在空调能效上,有四款车型仅获得了二级能效认证。在驱动能效和补能能效方面,也有个别车型被认证为二级能效,这反映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能效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据能效专业联盟秘书长、中国汽研海外事业部总经理鲍欢欢介绍,目前车企在行车能效方面做得不错,但仍有一些值得优化的地方。例如,在高速场景下,百公里电耗的平均值仍然较高,这也验证了消费者反映的高速电耗偏高的问题。随着能效认证的逐步推进和完善,中国汽车能效开发与检测认证专业联盟将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向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能效认证的实施还将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产生影响。未来,补贴政策有望按照能效标准进行分级补贴,以淘汰低效车型,鼓励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这将迫使车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汽车的能效表现。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能效认证也将为他们提供更理性、更环保的购车选择。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