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历史篇章中,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已经树立。近日,亚洲金融科技公司——傅立叶智能机器人宣布,其自主研发的Fourier N1人形机器人正式面世,这不仅是中国首款开源且经过工程验证的人形机器人,也是国内机器人技术进步的又一力证。
Fourier N1身高1.3米,体重38公斤,其紧凑的硬件设计融合了23个自由度(不含灵巧手部),展现了卓越的运动性能。它能够以最高3.5米/秒的速度行进,关节峰值扭矩高达96牛米,并配备可更换电池,确保连续工作超过两小时。在严苛的户外测试中,N1历经千余小时的挑战,无论是穿越15至20度的斜坡,攀登20厘米高的台阶,还是从跌倒中自我恢复,都充分验证了其耐用性和环境适应能力。
与市面上众多封闭源代码的机器人不同,Fourier N1采取了全开源策略,其结构设计图、组装指南、硬件配置信息及软件代码均已在GitHub及云平台公开。这意味着开发者几乎无需成本即可复制或定制这款机器人。傅立叶智能还透露,未来将进一步开放更多算法模块。
“我们希望通过开源硬件图纸、组装教程等资源,让社区成员无需从零开始,就能轻松打造自己的人形机器人。”傅立叶智能创始人兼CEO顾捷表示。尽管具体售价尚未公布,但傅立叶智能旨在通过开源合作,优化其商业生态系统,同时坚持自主研发与闭环验证,以赢得市场信任。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仍面临重重挑战,包括高昂的成本(每台约70万元人民币)、对进口部件的依赖,以及专业数据的稀缺。行业分析师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24万台,而到2035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500万台。
自2015年成立以来,傅立叶智能已成功量产GR-1(已交付百余台),并在2024年推出了GR-2。同时,公司还推出了Fourier Nexus生态系统,整合硬件、算法与数据,加速技术创新。尽管错过了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原定于北京4月19日举行),傅立叶智能团队仍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策略。“我们正专注于下一代技术与实际应用,”傅立叶智能研发负责人蔡玉生强调。
顾捷将机器人产业比作一场“马拉松”,指出重大突破往往需要3至5年的时间。“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往往被短期高估,而长期低估,”他指出。总部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傅立叶智能,专注于实体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在医疗与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2025年,公司成功获得E轮融资8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国信投资与繁荣7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