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公众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日益加剧。为应对这一问题,国家网信办与公安部携手出台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该办法预计自6月1日起正式施行,旨在通过明确的规则框架,为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设立安全防线,切实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在过去,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商家未经用户明确同意便擅自收集人脸信息,且存储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信息泄露风险大增。更有甚者,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泄露的信息进行违法活动,对个人隐私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此次《办法》的出台,无疑为人脸信息的处理活动设定了严格的法律红线,有效遏制了技术滥用的趋势。
《办法》针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常见应用场景进行了细致规定,积极回应了社会公众的关切。例如,明确规定禁止在私密空间内部安装人脸识别设备,确立了非唯一验证原则,并鼓励优先利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等权威渠道进行身份验证。同时,《办法》还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必须强化安全保护机制,不断优化安全策略,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无虞。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我国人脸识别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4900家,且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仅2025年至今,新增注册的相关企业就已超过230家。从地域分布来看,湖南省和广东省的人脸识别相关企业数量遥遥领先,分别达到了2700余家和1200余家,显示出这些地区在人脸识别技术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
然而,在人脸识别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天眼查数据显示,涉及司法案件的人脸识别相关企业约占总数的6.42%,这一比例虽不高,但仍需引起业界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成为摆在人脸识别行业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总体而言,《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人脸识别技术的监管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随着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和落实,相信人脸识别技术将在更加安全、可控的环境下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