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8K电视黯然离场,高昂成本成拦路虎,未来何在?

时间:2025-04-15 16:26:26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近年来,电视行业的一项尖端技术——8K电视,似乎并未如预期般掀起热潮,反而悄然淡出了消费者的视线。据外媒FlatpanelsHD报道,索尼已正式停产其最后一款8K电视产品,且目前并无推出继任型号的规划。这一动态不仅反映了索尼的策略调整,也映射出整个8K电视市场的冷清现状。包括LG、海信、TCL在内的多家知名品牌,其8K电视产品线也已多年未见更新。

8K电视,作为分辨率高达7680x4320的高端产品,理论上能提供远超4K电视的细腻画质与丰富色彩。它采用的BT.2020色域标准与12bit色深,理论上能展现出10.7亿种颜色,远超传统4K电视的1677万种色彩。加之在帧率上的优势,8K电视无疑在技术上实现了对4K的全面超越。然而,市场上却鲜有消费者为之买单。

探究8K电视遇冷的背后原因,成本问题首当其冲。8K电视的像素数量是4K电视的四倍,这不仅要求厂商在制造工艺上实现突破,还带来了诸如处理器、内存升级、屏幕热管理优化等一系列隐性成本的增加。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8K电视的制造成本,使得其市场售价普遍破万。相比之下,旗舰级4K电视在价格、亮度、对比度、刷新率及功能性上的综合表现,对消费者而言更具吸引力。

8K电视的生态链尚不完善,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电视硬件已具备8K播放能力,但市场上缺乏与之匹配的8K内容资源。从内容制作、存储、传输到解码播放,整个产业链都需要全面适配8K标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高昂成本,使得8K内容的普及遥遥无期。消费者即使购买了8K电视,也难以享受到真正的8K体验。

面对8K电视的困境,电视厂商并未坐以待毙。海信、TCL、长虹等国内电视巨头纷纷在画质、屏幕材质、亮度及功能性上寻求突破。海信推出的116吋UX系列电视,搭载了行业首创的RGB三维控色技术,实现了色域面积、色彩纯度等方面的全面领先。同时,海信还在Micro LED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最大可定制到271英寸,预示着电视模块化时代的到来。TCL则在Mini-LED领域深耕细作,凭借“万象分区”技术,实现了显示效果的大幅提升。长虹则另辟蹊径,推出了漫反射AI光翼技术,通过实时调整屏幕光补偿,增强观影沉浸感。

在AI技术的加持下,电视厂商正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TCL自研的伏羲AI大模型,通过深度融合多个国内领先平台的AI技术,在画质提升、智能交互及内容扩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海信则将激光电视的亮度提升至1000nits,对比度也得到显著提升。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电视的画质表现,还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观影体验。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