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通(300379.SZ)股价在4月15日遭遇重创,开盘即被封死在跌停板上,最终收盘价定格在11.99元,这一价位刷新了公司自2025年以来的股价新低。
此次股价暴跌的导火索,源于东方通在前一晚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据透露,此次立案调查或与公司2022年年报披露的不准确信息有关。中国证监会指控东方通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并已对公司正式启动立案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通的审计机构——北京德皓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北京德皓国际”)近期也经历了多次人事变动,包括签字项目合伙人等多个关键职位的更换。与此同时,公司部分高管也相继辞任。
东方通的困境远不止于此。公司原计划募资22亿元用于多个项目,但除了补充流动资金的部分已完成外,其余两个项目的执行进度极为缓慢,且已大幅延期。这一消息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大的担忧。
回顾东方通的此次立案调查,其实早有端倪。早在2024年4月,东方通就因全资子公司北京泰策科技有限公司在2022年收入确认时存在依据不充分的问题,导致年报信息披露不准确,被北京证监局责令改正。这一调整使得公司2022年的净利润由盈利转为亏损,业绩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此后,东方通在2024年6月又因更正后的2022年年报部分内容有误,其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徐少璞被北京证监局出具警示函。不久后,徐少璞也辞去了财务总监的职务。这一连串的事件无疑加剧了市场对东方通财务合规性的质疑。
除了财务问题,东方通在内部管控方面也曾暴露出漏洞。2023年1月,深交所就因公司未及时披露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被有权机关调查、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向其发出了监管函。
作为东方通的审计机构,北京德皓国际在此次事件中同样难辞其咎。在东方通被立案之前,北京德皓国际就因在执行东方通2023年财报审计项目时存在诸多问题,被北京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此后,北京德皓国际对东方通的项目进行了密集的人员调整,但新的签字项目合伙人刘文豪在接手项目后不久,也因涉及东方通2022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等多个项目,被北京证监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出具了行政监管措施和自律监管措施。
业绩方面,东方通同样不容乐观。公司预计2024年将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元至8.15亿元,同比增长30%-46%,但归母净利润仍将亏损4.32亿元至5.37亿元。尽管亏损同比有所收窄,但公司短期内仍难以看到盈利的曙光。
东方通在2022年抛出的22亿元定增方案,目前进展也极为缓慢。截至2024年8月31日,“Tong 系列中间件产品卓越能力提升项目”和“基于人工智能的下一代可持续运营安全产品开发项目”两个项目的使用进度均不足1%,且预定可使用日期已被大幅延后至2027年12月31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5亿元已全部使用完毕。
东方通在募资时曾表示,定增的目的在于把握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和新基建政策机遇,推动国产自主创新进程。然而,对于延期一年半的项目来说,届时市场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原定目标能否达成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近期的一场机构调研活动中,尽管有20多家机构的30余人参与,但调研记录表中除了公司介绍外,仅出现了两个对公司业务发展无关紧要的问题。这一现象也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对东方通未来发展的担忧。